原標題:Costco開業引瘋搶但保持熱捧仍得靠本土化

Costco開業迎“開門紅”,很大原因在於價廉,而今後開市客能否持續火爆,恐怕還需要有其他方式。

這兩天,社交媒體上最熱鬧的新聞莫過於上海開市客(Costco)門店的開業,因爲到訪的消費者太多,以至於該門店不得不在下午停止接待會員。不僅僅知乎上出現了“如何看待上海閔行開市客Costco開業瘋搶導致臨時停業”的提問,還引發了很多國際媒體的關注。

按道理來說,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民衆,尤其是來自中國經濟中心上海的民衆見過了各種各樣的零售形式,像開市客這樣的會員制倉儲式量販店也有開業,比如,沃爾瑪旗下的山姆會員店即是如此。爲什麼上海的消費者這次如此瘋狂?

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便宜,但今後開市客能否持續火爆,恐怕還需要有其他的方式。

比如,在一篇題爲“開市客能否在中國打開局面”的文章中,就認爲像開市客這種美式消費要在中國落地,必須回答疑問:中國消費者能否爲了開市客改變購物習慣?通常來說,中國消費者是持續性購物,幾乎每天都去超市,而美國消費者可能是一週甚至數週購買一次。因此,這種會員制倉儲式能否真正受到用戶的青睞?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消費習慣很多時候可能是會隨外部條件而變的。此前山姆會員店剛在中國開業的時候也受到同樣質疑,但這麼多年來,已收穫了一大羣死忠粉,且業績也不俗。

爲什麼有些外資零售業水土不服,而有些門店確實業績靚麗?我認爲,最爲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有些公司能發揚自身長處,根據中國的市場特點做出調整,從而獲得了用戶歡迎。而有些公司之所以早期在中國市場獲利頗多,但後來逐漸被淘汰,很大的原因在於其並未根據市場的變化而調整戰略和經營策略。

此番開市客上海開店引發瘋搶,算是創下了開門紅,而如何將其延續下去,則需根據中國消費者的習慣調整自身經營策略,增加用戶黏性。比如,“物美價廉”“大而全”是其特點,那麼,如何通過本土化的供應鏈網絡保持低價優勢等,顯然是其該思考的問題。

事實上,這並不僅僅適用於洋零售,本土零售業也是如此。在受到新零售的衝擊下,很多老店逐漸凋零,但很多網店卻紛紛開了線下門店並獲得用戶的青睞。在某種程度上,這種線下網店和開市客,代表着零售業的兩個極端:一個要求“快”,下單後半小時即可抵達用戶處;一個則是要求“多”,一週甚至更長時間來一趟門店。

從用戶的角度而言,他們當然希望有各種各樣的零售形式,因爲這會給用戶提供更多的選擇。而在某種程度上,零售的競爭並不僅僅只是價格的競爭,而是不同業態的競爭。

經濟學家熊彼特曾說過:“真正的競爭不是來自同樣商店數目的增加,而是來自百貨商店、連鎖店、郵寄購買店和超市……競爭壓力激發了企業家用新的想法、新的產品、新的流程、新的組織來替代舊的東西。”對於我們來說,當然是樂見其成,而且以中國市場的體量,也能夠容納下不同業態的競爭。

而未來,不同的業態能否實現共生,或者西風向東風靠攏,我們拭目以待。

□傅蔚岡(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執行院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