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會議總結2019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0年經濟工作。一、2020年的主要目標:穩增長

會議反覆強調了2020年的重要意義。“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要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爲‘十四五’發展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打好基礎,做好經濟工作十分重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是明年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們之前強調過,兩個翻番是十八大報告中的唯一一個數字指標,是中央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因此,明年要“確保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預計明年的增長目標可能會設置爲6.0%左右。

但在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全球動盪源和風險點顯著增多”的環境下,穩增長具有一定難度,所以會議特別強調“我們要做好工作預案”。二、2020年的財政政策:大力提質增效

會議要求“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大力提質增效,更加註重結構調整,堅決壓縮一般性支出,做好重點領域保障,支持基層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相比於去年的“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關注點轉到了結構調整。

事實上,在去年減稅1.3萬億,今年超過兩萬億的基礎上,地方政府的日子已經非常緊。預計減稅降費再加碼的可能性不大,此次會議的要求是“要落實減稅降費政策,降低企業用電、用氣、物流等成本”。專項債的規模可能也會小於此前的市場預期。三、2020年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

會議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同經濟發展相適應,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從去年的“鬆緊適度”轉向“靈活適度”,進一步強調了靈活性。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應該是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這預示着2020年貨幣政策仍將會通過下調政策利率引導LPR和融資成本下行。

進一步,“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增加製造業中長期融資,更好緩解民營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增加製造業中長期融資是7月底央行信貸結構調整優化座談會以來的提法,也是支持實體經濟的新抓手。四、2020年的槓桿率:基本穩定

2018年經濟工作會議提的是“要堅持結構性去槓桿的基本思路”,今年則調整成了“要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在三大攻堅戰中的位置也由此前的第一排到了第三。原因一是由於“我國金融體系總體健康,具備化解各類風險的能力”,二是由於如果要實現穩增長的目標,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容忍槓桿率上升。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佈的報告顯示,2019前三季度宏觀槓桿率分別上升了5.1、0.7和1.6個百分點,共計7.4個百分點,繼續創造歷史新高。在三大部門中,中央政府相比於地方政府,有一定的加槓桿空間;私營企業相對於國營企業,有一定的加槓桿空間。居民部門的槓桿率已經快速上升,但在“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要求下,也有一定空間。五、2020年的房地產政策:三個穩

此次會議繼續強調“房住不炒”,與12月6日政治局會議沒有提到房地產調控相比,政策似乎有邊際收緊,但其實不然。

因爲:一是沒有像7月政治局會議強調“不把房地產作爲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二是增加了“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表述,明確了地產調控的目的不是讓房價下跌;三是強調要“全面落實因城施策”,意味着地方政府可能會有更大的自由度。六、2020年的基建投資

相比於12月初政治局會議的表述,此次會議沒有再泛泛而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而是具體到“加強戰略性、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川藏鐵路等重大項目建設,穩步推進通信網絡建設,加快自然災害防治重大工程實施,加強市政管網、城市停車場、冷鏈物流等建設,加快農村公路、信息、水利等設施建設”,既有重大設施建設,也有補短板工程。

擴基建最大的難度應該還是資金來源問題。因爲基建項目較難產生現金流,對資金來源的穩定性也就更爲依賴。在地方政府債務收緊和金融監管加強的背景下,舊的融資模式已經難以爲繼,如何保證資金來源進而實現項目高效運行和財務可持續是目前面臨的主要難題。2019年被寄予厚望的專項債還需要進一步發揮作用。

此外,會議在部署2020年的重點工作時,首要的是“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這與以往直接部署工作相比並不多見。重點工作中對於民生問題、改革問題着墨較多,具體工作則集中在“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一項中,這些新變化也值得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