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題材選取和創作手法上來看,薛曉路導演的電影《吹哨人》無疑也做出了相同的嘗試,影片於12月6日全國公映,而9月份《國務院關於加強和規範事中事後監管的指導意見》中關於我國“吹哨人”制度的相關規定,似乎爲本片增添了更多現實意味,共同引發了觀衆的期待和討論。影片最後,馬珂在親人和朋友的幫助下,完成了自己作爲“吹哨人”的任務,卻也面臨着失去工作和在墨爾本繼續生活的境遇,站在迷茫的路口,馬珂的妻子帶着兒子迎接英雄回家。


電影《吹哨人》的類型探索和現實意味

電影《吹哨人》海報

電影《吹哨人》:一次類型片的嘗試

張雪麗

近年來,我國電影市場中不斷湧現出旨在表現社會百態的現實題材作品,2018年更是被稱爲現實主義電影之年。其中,電影《我不是藥神》爲觀衆奉上了現實題材與類型片創作充分融合的誠意之作,其精彩的情節編織中不乏深刻的現實批判,贏得了口碑與票房的雙重成功。

從題材選取和創作手法上來看,薛曉路導演的電影《吹哨人》無疑也做出了相同的嘗試,影片於12月6日全國公映,而9月份《國務院關於加強和規範事中事後監管的指導意見》中關於我國“吹哨人”制度的相關規定,似乎爲本片增添了更多現實意味,共同引發了觀衆的期待和討論。

影片聚焦跨國經濟犯罪背景中個體的遭遇和選擇,在題材選擇和敘事邏輯上都體現出了明顯的現實主義追求。同時,影片自覺追求現實題材搭配類型片的創作模式,試圖將對現實的揭露和反思融入類型化的特色創作中,這樣的嘗試值得肯定。

電影《吹哨人》的類型探索和現實意味

電影《吹哨人》劇照

故事在大景別運動鏡頭中展開,開篇的非洲大地震爲影片奠定了恢弘的商業大片基調,在139分鐘的故事敘事中,融入了懸疑、動作、情感等類型元素,同時穿插了幾個笑點進行點綴。在影像空間的選取上,影片充分顯示出商業大片中常見的跨國敘事特色,從馬珂與周思涼重逢的墨爾本十二門徒景區,到周思涼藏身的墨爾本紅燈區、躲避追殺的城市快軌,以及調查取證的南非小鎮和陷入危機的中國城市呂漢,影片的影像空間橫跨三大洲,同時與題材本身的故事背景相契合,並沒有因此丟失太多現實質感。

電影《吹哨人》的類型探索和現實意味

電影《吹哨人》劇照

在類型化講述上,影片選取了二元對立的戲劇衝突和平凡英雄的人物塑造,依照現實動機和邏輯,逐步完成工整有序的敘事結構。爲了讓矛盾充分簡化和對立,影片製造了墨爾本警察的缺席,讓馬珂一方完全處於無人保護的弱勢情景,對立面則是跨國勾結的利益集團。爲了增加人物壓力,影片在開篇就讓馬珂揹負上了道德瑕疵,這也爲後續的情節反轉埋下伏筆。情節編織上,一些看似閒筆的段落,在後續的故事中都能有所呼應,如馬珂最終能成功向蔡部長提供證據,多虧了妻子和朋友們各種技能的幫助,無論是開篇朋友留下的話,還是妻子的智能換頭技術,再到在市政廳工作的朋友的相助,這些小情節點都發揮了存在的價值。

電影《吹哨人》的類型探索和現實意味

電影《吹哨人》劇照

影片對人物的動機和訴求精心設計,並且儘量貼近生活現實,讓爲正義而戰的“英雄”從不完美出發,走上自我救贖與成長蛻變之路。對馬珂而言,這個出發點是保護餘情未了的昔日戀人,而對周思涼而言,則是徹底擺脫黑暗的過去,過真正自由的日子。道德瑕疵讓主角馬珂更具有普通人的特質,更貼近現實。這樣一個不完美的人要經歷成長和選擇,最終成爲一個代表正義的“吹哨人”,一個從平凡中走出來的英雄,對昔日戀人的舊情是最初的動機,對家庭的保護和對正義的堅守則是敘事動力。

電影《吹哨人》的類型探索和現實意味

電影《吹哨人》劇照

故事的後半段,家庭的危機和情感的背叛,讓人物走進情感絕境,反派利用性醜聞落井下石逼迫人物走向命運低谷,而等待馬珂的,是一次絕地反擊。影片最後,馬珂在親人和朋友的幫助下,完成了自己作爲“吹哨人”的任務,卻也面臨着失去工作和在墨爾本繼續生活的境遇,站在迷茫的路口,馬珂的妻子帶着兒子迎接英雄回家。在兒子一番關於蝙蝠俠的論調中,馬珂成爲兒子眼中的守護者,完成了英雄形象的最後一個儀式。故事從家庭崩潰開始,以迴歸家庭結束,形成情感價值上的閉合。

電影《吹哨人》的類型探索和現實意味

電影《吹哨人》劇照

遺憾的是,作爲一種類型片的創作來說,影片在人物性格特點的塑造方面卻稍顯遜色,少了一絲主角的鮮明和配角的典型。在驚險刺激和大起大落的情節設置中,基於人物性格特色的情緒釋放與轉變稍顯脫節。在周思涼這一人物身上,帶有欺騙和背叛的特質,可我們很難用“蛇蠍美人”這個詞來形容她。飛機失事,她身爲周雯的身份“死亡”,這是上天給她的機會,讓她找到從泥潭中掙脫的途徑。爲了安排妥當日後的生活和新的身份,她不惜欺騙馬珂,說明她對新生活有着強烈的執念。可相對應的,她想要擺脫黑暗生活的慾望展露地較爲溫吞,行動和情感上都缺少一股“颯”勁兒和乾脆。

電影《吹哨人》的類型探索和現實意味

電影《吹哨人》劇照

困境中的正義選擇能令普通人變成英雄,而“選擇”則意味着兩難,這選擇足夠艱難才能爲人物的英雄之路真正搭起臺階。如電影《驚爆內幕》中華傑夫在從進監獄到說出真相的選擇中久久徘徊;如電影《熔爐》中姜仁浩在諂媚校長和保全家庭的兩難中掙扎猶豫;又如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程勇爲了自己和兒子一度對白血病患者置之不理……在本片中,恰恰缺乏選擇機制的真正建立。當馬珂的家人面臨危險,甚至他的兒子被領導從學校直接接走,在這樣的危險信號中,馬珂毫不費力地作出了與周思涼前往非洲追尋真相的選擇。從非洲回到墨爾本後,馬珂赫然發現自己已經變成家喻戶曉的性醜聞主角,而此時,妻子的反應稍顯理智,本該是場情緒爆發的戲在這裏變得溫吞,對主角馬珂的情感擠壓力度也相應減弱,可以說,馬珂從未真正失去家庭,因此,故事最後妻子和兒子對馬珂的再度接納也沒能爲影片帶來更多溫情的餘味。

電影《吹哨人》的類型探索和現實意味

電影《吹哨人》劇照

爲了突出類型片中二元對立的戲劇結構,影片簡化了衝突中複雜的博弈力量,將黑暗利益方指派的殺手推到幕前,轉而將主角的不完美塑造作爲增加影片人性複雜與多義的展現重點。隨着調查的深入,真相逐漸浮出水面,而影片的敘事焦點始終沒有離開馬珂和周思涼的情感糾葛,或者說基於主角最初動機的表層敘事未能充分實現向基於正義使命的深層轉化。這源於主角對真相的冷靜,這真相包括馬珂朋友被謀殺的事實,包括呂漢市即將面臨的危機。按照類型片對典型化人物的要求,主角的成長弧線在影片後半段要實現任務升級,由個人情感或者擺脫危機的動機轉爲爲正義而戰的強烈自覺,從而獲得觀衆心中的情感認同。

電影《吹哨人》的類型探索和現實意味

電影《吹哨人》劇照

儘管在馬珂的夢境中,一直堅守正義的高工被利益集團帶走,呂漢市在全景的城市鏡頭中轟然爆炸,但這些更像是城市符號。再加上長期在墨爾本的生活,馬珂保護的更像是一個未曾與他產生實質性聯動的故鄉,因此,人物的轉變在後半段失去情理上的助推器,進而缺少了讓觀衆產生共情的催化劑。

電影《吹哨人》的類型探索和現實意味

電影《吹哨人》劇照

誠然,我們不能絕對地說好故事都有相同的敘述方法,然而在類型電影的發展演變中則充滿了變革與創新。對此,導演薛曉路做出了勇敢的嘗試,觀衆會爲這份答卷給出分數。


(本文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


電影《吹哨人》的類型探索和現實意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