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對於春秋五霸爛熟於心,但你知道芮國嗎?

這個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姬姓諸侯國,有多代國君擔任過周王輔臣,曾經顯赫一時,春秋時期被秦穆公所滅,成爲秦國霸業的一塊“墊腳石”。

2月13日至2020年3月1日,“周風遺韻——陝西劉家窪考古成果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這是劉家窪考古歷年來的豐碩成果首次在世人面前公開亮相,同時也爲你揭開芮國的神祕面紗。

本次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主辦,陝西省澄城縣政府協辦。展覽共展出青銅重器、禮樂用具、金玉飾品等300餘件,除了少量爲獲得“2005年度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的陝西韓城梁帶村東周芮國墓地遺存外,絕大部分來自於考古成果豐碩、獲得“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殊榮的陝西澄城劉家窪東周芮國墓地的最新發現。

“劉家窪地處關中東北角,在今天不過是渭北高原上一個普通的村莊,但是2700多年前這裏可不是一個普通的地方。”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劉家窪考古領隊種建榮說:“這裏在西周屬於抵近王朝北部邊界的王畿地區,東周時期則處於周戎之間、秦晉之交的關鍵之地,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帶。”作爲芮國曾經重要的都邑之一,劉家窪遺址的戰略位置十分關鍵。

遺址是一處居址與墓地共同構成的聚落,總面積近3平方公里。勘查發現長達數百米的夯土牆與壕溝設施,合圍構成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總面積10餘萬平方米,其內發現有高等級建築、鑄銅與製陶手工業遺存。同時,劉家窪墓地已發現規模不等的墓葬200餘座,其中包括兩座“中”字型的高等級國君大墓,各墓規模因墓主身份差異而大小有別,隨葬品規格與豐儉程度不同,應是包括最高統治者在內的一處貴族公共墓地,是周代社會家國政治的直觀表現。“大量的金器銅器、罕見的文物、大墓的規模、重要的地理位置,我想這是劉家窪遺址被評爲‘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重要原因。”種建榮說。

鼎銘文

簋列陳、莊重典雅的禮儀文化,鐘磬諧鳴、盪滌心靈的音樂藝術,金玉交輝、車轔馬蕭的絢麗裝飾……展覽分爲“列土分邦”“小國之光”和“萬流歸宗”三個單元,其中“小國之光”是本次的展示重點,分爲鐘磬諧鳴、鼎簋列陳、金玉交輝三組展示區,是劉家窪重要考古發現的主展區。這些從數以千計的發掘成果中精挑細選出來的遺存代表,粗略勾勒出這個神祕小國曾有的繁華景象。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展覽策展人王月前說:“展覽從遺址的發現出發,透過現象看本質,進行提煉和昇華。既要體現遺址本身的重大發現,還要展現古芮國的歷史風貌和周代氣勢恢宏的分封制度,以及找到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的主線。”

銅鼎

這條主線即是周禮。“劉家窪遺址出土了大量青銅器,包括青銅禮樂器、車馬器和兵器。特別是青銅禮器風格上完完全全繼承了西周末期周文化的典型風格。從銅器的組合和紋飾風格上是西周向東周延續。所以展覽取名‘周風遺韻’。”種建榮說。芮國的封國制度裏帶有明顯的周王室特徵,與當時盛行的禮儀規範同步。禮制社會孕育了發達的禮樂文化,與此相關的文物自然成爲展覽中的看點。

編鐘

周代社會王公貴族的宴饗等活動往往在敲鐘擊磬的美妙音樂中進行,稱爲“鐘鳴鼎食”,排場十分豪奢。在劉家窪遺址三座大墓出土了鍾、磬、鼓、壎組合各兩套,而春秋時期貴族諸侯一般陪葬一套樂器,還有四件鎛鍾、九件鈕鐘的樂器配置,是目前所知春秋早期樂懸制度的最高級別。這些現象表明芮國貴族對音樂有着特別的喜好和癡迷,在爭霸稱雄的春秋時代顯得極爲另類。“其中編磬、編鐘經過測音還可以敲出完整的聲音,還能欣賞鐘磬合鳴的動聽音樂。”種建榮說。展廳現場播放的背景音樂《北京的金山上》就是由墓中出土的編磬演奏的。

石磬

造型獨特的勾雲形編磬顯得有些“萌萌噠”,其兩端呈勾狀翻卷,折角處有懸掛用的孔,看上去像一隻鼻頭翹起的海豚。據王月前介紹,這樣的編磬有兩組十件,其造型也是全國僅有。樂器本身已經不同凡響,更爲傳奇的是考古發掘中只在盜洞中發現了其中的一件磬,其他九件磬則由文物考古部門和公安機關追繳才失而復得,最終恢復了原有的組合系列。

銅簋

“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是周代王公貴族生活的寫照,鼎簋相配更是西周等級制度的體現。鼎簋列陳展示區以劉家窪出土的鼎、簋、壺、盉等器物組合來表現芮國所執行的周王朝嚴格的禮儀制度。鼎簋等禮儀重器,在“禮不下庶人”的周代喪葬制度中,是貴族的專利品,一般平民只能陪葬日用陶器。與樂器一樣,禮器也是體現當時等級制度和身份的標誌。劉家窪墓地的七鼎、五鼎、三鼎、一鼎墓等,與芮國相當於諸侯及其他貴族的級別相稱,禮器中鼎的數量最多,並且遵循食器、酒器、水器的組合禮制,是周系墓葬的一般特徵。王月前說:“數量的差別,也體現了當時人的差別。”

金權杖

更爲奇特的是,在周文化佔主體的墓地陪葬品中,還有少量典型的北方草原文化及來自西部文化因素的器具,表明周代的封國與周邊文化之間存在廣泛的交流與影響,在歷史進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展出的金首銅鐏權杖造型精美,整器長約1.4米,球形權杖頭上飾有蟠螭紋,是迄今國內發現的唯一一件金質的權杖頭。“權杖本身是北方草原民族上權力的象徵,但上面紋飾是中原的風格,可見民族文化交流在這個地方得到了顯著體現。”種建榮說。

春秋中期,芮國爲秦所滅,封國無存,領地納入秦的政治體系內,經過戰國晚期秦的大規模統一,最終歸入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歷史洪流。“周王室東遷之後,諸侯爭霸、社會動盪即將來臨,芮國向我們講述了在秦晉兩個大國之間一個小諸侯國的生存發展。從這些文物我們可以看到芮國對周文化禮制的堅守,但同時它又缺乏創新。雖然它接受了周邊文化的薰陶和融合,但在春秋爭霸即將來臨時,它卻堅守禮制不逾制不逾規,在銅作爲重要資源可以製作大量兵器時,它卻製作了大量的禮器。”種建榮笑言:“如果芮國當時聯合北方的戎狄,至少在秦晉爭霸的道路上,它可以製造點障礙。”

文|中國藝術報記者 陳思靜

部分展品欣賞

銅壺

銅甗

銅鼎

掛鉤

車轄

車轄

合頁

衡端飾

銅鈴

鑾鈴

馬銜鑣

玉戈

人形飾

鳥形飾

踝飾

踝飾

項飾

虎形金片飾

金牌飾

牛首銜環扣飾

獸首銜環扣飾

金耳環

金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