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臺北“故宮博物院” 2020年度臨時展覽如火如荼地拉開了帷幕,新近推出的“四方來朝——職貢圖特展” ,深受觀衆喜愛。職貢題材圖畫作爲反映古代中國對外交流的美術作品,重回大衆視野。“職貢圖”亦被稱作“貢職圖”“朝貢圖”“王會圖”等,圖繪進貢國使者肖像,通常以一國一人爲單位,是由多個單位構成的長卷作品。

  提到“職貢圖” ,通常會令觀衆聯想到唐代閻立本的《職貢圖》 、明代仇英的《職貢圖》及清代傅恆等纂《皇清職貢圖》等人所共知的作品。然而,這些作品在創作形式與內容上皆脫胎於南朝梁元帝蕭繹的《職貢圖》 ,後者纔是職貢題材圖畫最早最正式的作品。梁元帝《職貢圖》現有四種摹本流傳於世,其中兩個摹本即閻立本摹本《王會圖》與五代南唐顧德謙摹本《蕃客入朝圖》 ,就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值得注意的是,在梁元帝《職貢圖》中,除了繪有百濟、龜茲等周邊國家外,還繪寫有臨江蠻、天門蠻、建平蠻或建平蜑(下文合稱“三蠻” )使者圖像和天門蠻題記。“三蠻”爲梁境內的三個少數民族,而非正式國家,卻能與正式國家並列出現在《職貢圖》上,這一現象十分奇特,故曾受到學者關注,但並未進行深入研究。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三蠻”與梁元帝《職貢圖》的關係進行再探討,以就教於方家。

  “三蠻”與《蕃客入朝圖》

  “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成周,爲南方諸民族的泛稱。又有“

” ,亦即“蜑”“蜒” ,南蠻之一種。當時凡“蠻蜑”並稱者,多指在古荊州居住的南蠻。如《南齊書·州郡志下》 “荊州”條記載:“道帶蠻蜑,田土肥美。 ”又:“境域之內,含帶蠻蜑。 ”同書《蠻傳》雲:“種類繁多,言語不一,鹹依山谷,布荊、湘、雍、郢、司等五州界。 ”所謂“荊、湘、雍、郢、司”五州,大致也均屬古荊州。這一點非常重要。此外,同傳記該地區“蠻”的裝束特點雲:“蠻俗衣布徒跣,或椎髻,或剪髮。 ”與梁元帝《職貢圖》傳世摹本保留的“三蠻”使者圖像也正相符合。

  據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 “ (梁元帝)任荊州刺史日,畫《蕃客入朝圖》 ,(武)帝極稱善。又畫《職貢圖》並序。善畫外國來獻之事”句可知,梁元帝在繪《職貢圖》之前,即擔任荊州刺史時,先繪有一幅《蕃客入朝圖》 ,與《職貢圖》同屬外國來獻題材作品。梁元帝一生凡兩次任荊州刺史,繪《蕃客入朝圖》在第一次,時間從普通七年(526年)十月辛未,到大同五年(539年)七月己卯。此後,梁元帝回到京師,任安右將軍、護軍將軍,領石頭戍軍事,直到大同六年(540年)十二月壬子,纔再從京師出任江州刺史。梁元帝繪《職貢圖》 ,就在此次任職京師的一年零五個月內。

  另據梁元帝《職貢圖序》 “皇帝君臨天下之四十載……臣以不佞,推轂上游,夷歌成章,胡人遙集,款開蹶角,沿溯荊門,瞻其容貌,訊其風俗。如有來朝京輦,不涉漢南,別加訪採,以廣聞見。名爲《貢職圖》云爾”句可知,梁元帝創作《職貢圖》 ,是爲了慶祝其父梁武帝即位四十週年。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年)即皇帝位,四十週年爲大同七年(541年) 。梁元帝完成《職貢圖》 ,應在是年之前,也就是前文所說在大同五年(539年)七月己卯到大同六年(540年)十二月壬子任職京師期間。序中提到“上游”“荊門”“漢南” ,皆指荊州,說明梁元帝創作《職貢圖》的前期工作都是在荊州完成的。

  梁元帝《職貢圖》中的“三蠻” , 《宋書·荊雍州蠻傳》關於荊州蠻部分已有記載,原文爲:“宜都、天門、巴東、建平、江北諸郡蠻,所居皆深山重阻,人跡罕至焉。 ”天門、建平二蠻,加上所謂“江北諸郡蠻” ,也就是臨江蠻,“三蠻”俱在。可見,“三蠻”的居住地均屬荊州。 《南齊書·州郡志下》記荊州有天門郡與地處江北的南郡,分荊州所置巴州有建平郡,應分別爲天門、臨江、建平“三蠻”的確切居住地。 《梁書》沒有“地理志”或“州郡志” ,推測疆域大致承南齊之舊,荊州的轄境也基本沿襲南齊。荊州舊置南蠻校尉,例由荊州刺史兼任;梁南蠻校尉雖不恆置,但荊州刺史實際仍兼領舊南蠻校尉之職。梁元帝任荊州刺史,管理南蠻,正屬職掌範圍。梁元帝爲了表彰自己治理南蠻的政績,從南蠻中選擇“三蠻” ,繪入在荊州刺史任上創作的《蕃客入朝圖》上,也在情理之中。梁元帝回到京師,創作《職貢圖》 ,上面的“三蠻”圖像,顯然是從《蕃客入朝圖》中移植的。

  《職貢圖》移植“三蠻”的意義

  “三蠻”作爲荊州治下的少數民族,並不符合“蕃國”的定義。南朝各斷代正史的皇帝《本紀》 ,僅見記載本王朝疆域之外的國家朝貢,極少記載本王朝疆域之內的少數民族朝貢。例證俯拾即是,無須贅舉。另外,本王朝疆域之內的少數民族朝貢,也並非到京師建康,而是到轄區主管官府。雖然,前引《宋書·荊雍州蠻傳》已見文帝元嘉六年(429年) ,建平蠻張雍之等五十人“詣闕獻見” 。同傳還記有少帝景平二年(424年) ,宜都蠻帥石寧等一百二十三人“詣闕上獻” ;文帝元嘉七年(430年) ,宜都蠻田生等一百一十三人“詣闕獻見” 。但此處的“闕” ,並非一定指代天子的宮城。清代汪中所著《述學·釋闕》雲:“天子、諸侯宮城皆四周,闢其南爲門,城至此而闕,故謂之闕。 ”此處“諸侯”指代封疆大吏,他們的宮城也稱爲“闕” 。 《晉書·馬韓傳》記載:“太熙元年(290年) ,詣東夷校尉何龕上獻。 ”據此類推,荊州蠻族所“詣”之“闕” ,在宋齊應指南蠻校尉府,在梁多指荊州刺史府。如果推測不誤,前引張庚摹本天門蠻題記所說“納質”和“入質” ,也應是在南蠻校尉府或荊州刺史府。但這樣,問題就來了。

  梁元帝在荊州刺史任上,繪《蕃客入朝圖》 ,收錄荊州“三蠻” ,因爲“入朝”之“朝” ,一般應指京師朝廷,而實際上,荊州“三蠻”並未遣使到建康朝貢,存在偷換概念問題。但,這猶可解釋爲梁元帝是爲了表彰自己在荊州治理蠻族的政績。梁元帝回到京師,繪《職貢圖》 ,從《蕃客入朝圖》中移植“三蠻” ,將自己的地方治理蠻族政績上升到國家治理蠻族政績,這就有僭越之嫌了。梁元帝爲什麼要這麼做?恐怕與其遭遇和性格有關。據《梁書·元帝紀》 《南史·元帝紀》記載:梁元帝初生患眼,武帝憑己意治療,反使盲一目,雖然彌得武帝愍愛,但也使他養成因自卑而更加爭強好勝的性格。儘管“既長好學,博總羣書,下筆成章,出言爲論,才辯敏速,冠絕一時” ,卻仍“性好矯飾,多猜忌,於名無所假人,微有勝己者,必加毀害” 。這種遭遇和性格,決定了梁元帝爲使自己出人頭地,會不顧一切宣傳自己。 《職貢圖》移植“三蠻” ,僅爲宣傳自己的一個例證而已。

梁元帝《職貢圖》傳世摹本保留的“三蠻”使者圖像

  綜上所述,可作如下小結:“三蠻”一直隸屬荊州,齊梁時期逐漸歸附,常到南蠻校尉府或荊州刺史府進貢。梁元帝任荊州刺史時,繪《蕃客入朝圖》 ,偷換概念,收錄“三蠻” ,以表彰自己在荊州治理蠻族的政績。梁元帝回到京師,爲慶祝其父梁武帝即位四十週年,繪《職貢圖》 ,冒僭越之嫌,從《蕃客入朝圖》中移植“三蠻” ,將自己的地方治理蠻族政績上升到國家治理蠻族政績。梁元帝爲了出人頭地,不顧一切宣傳自己,與他自己的遭遇和性格有很大關係。(作者:米婷婷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