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這是很多人的期許。談到友誼的典範自然首推管鮑之交。

有人說這世上管仲好尋,鮑叔牙難找。說的是齊相管仲在年輕時與鮑叔牙結識,管仲不管做什麼都失敗,但鮑叔牙依舊持支持的態度。最後管仲和鮑叔牙成爲敵對關係,管仲輔助公子糾,鮑叔牙輔助公子小白,管仲在半路還射了小白一箭,說把他射死了。

但公子小白並沒有死,他回到齊國坐上國君寶座,他就是齊桓公。

齊桓公繼位之後想大幹一場,就任命鮑叔牙爲相。鮑叔牙說我不成,這事必須管仲來幹。最後還是階下囚的管仲馬上成爲齊國國相。

成爲名相的管仲是這樣評價鮑叔牙: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這就是著名的管鮑之交。

一提三國,諸葛亮肯定是繞不開的話題。大家都將注意力集中到諸葛亮的智慧,治國,治軍上,卻很少關注到徐元直也就是徐庶與他的友誼也是很值得稱道的。

徐庶對諸葛亮的評價是:諸葛孔明者,臥龍也,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諸葛亮對徐庶的評價: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三國志·蜀書·董劉馬陳董呂傳》

關於諸葛亮就不用介紹了,大家對此或多或少了解過。但徐庶給大家的印象就是驚鴻一瞥,在舉薦諸葛亮時露一下臉,後來就不知所蹤了。

所以接下來我用我查找到的資料將徐庶簡單地介紹一下。

徐庶

《魏略》中對徐庶的來歷有過交待。《魏略》是魏朝郎中魚豢私撰,他在文中對徐庶的來歷是這樣交待的。徐庶,名福,本單家子,好任俠擊劍。中平末,嘗爲人報仇,白堊突面,被髮而走。

從上面的記載可以看出徐庶的性格是十分剛烈的,而且是有恩必報的俠客。

徐庶投奔劉備之後,據《蜀志》記載說徐庶的母親落到曹操手中。徐庶就跟劉備說了這樣的話:

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於此別。——《太平御覽·人事部·卷十七》

還留下一個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歇後語。

徐庶最後官到何級呢?陳壽的《三國志》沒有記載徐庶的事蹟,或許是因爲徐庶的官職不夠大吧。

北魏晚期的酈道元寫的《水經注》對徐庶的事蹟倒有記載。

他說檀溪水的陽面有徐元直、崔州平故宅。同時他還記載了徐庶的官職。城內有漢司徒袁安、魏中郎將徐庶等數碑,並列植於街右——《水經注·卷二十三》

碑在徐州城中,魏中郎將估計是徐庶最後官職。

通過這麼多散亂的資料,我們基本上能搭建起徐庶的一個整體形象。

友誼

徐庶棄武從文之後才遇到諸葛亮。

諸葛亮當時是什麼境遇呢?

三個字:無人識。

按照《三國志》裏的說法就是諸葛亮每一次說自己的才華如同管仲、樂毅,大家的反應就是:時人莫之許也。

這句話陳壽還是比較客氣的,如果不是晉武帝對諸葛亮很推薦,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估計陳壽很可能將他改成不是莫之許也,而是笑。

事實估計也就那樣,每一次諸葛亮高談闊論,大家肯定都在嘲笑他,又一個愛吹牛的傢伙。

但是隻有二個人相信,徐庶,崔州平。

人在自己最落魄的時候,不離不棄的自然是真朋友。

管仲很慘的時候,也是一直跟着鮑叔牙一起混。哪怕管仲做的很過份,鮑叔牙都表示理解。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爲貪,知我貧也——《史記.·管晏列傳》

俗話說親兄弟明算帳,這種多拿多要,鮑叔牙還能表示理解,那深度的確到達靈魂。不受權財影響的友誼自然是靈魂級別的。

徐庶出山投奔劉備,接着讓劉備三顧草廬,這個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有人說這有什麼了不起,諸葛亮本來就有才,徐庶只是穿針引線而已。

說這樣的話的人可能不太知道那個時代名聲的重要性。

在那個時代,如果你有名聲,那代表你擁有一切,哪怕你現在窮的叮噹響,照樣受到尊敬。如果沒有名聲,你是很難得到別人的重視,哪怕出身富貴。

曹操爲什麼一定要讓許子將對他作出評價,因爲他需要名聲。事實上曹操得到許子將的評價之後,聲名鵲起,這爲他後來收攏天下賢才起了重大作用。

當然曹操當時喫夠這種名聲的苦頭,“唯纔是舉”的提出與這個不無關係。

諸葛亮作爲無名之人,如果不是徐庶力薦,他是得不到重視的,可能就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了。

有人說諸葛亮爲什麼不去投曹操,或有人說曹操爲什麼沒有發現諸葛亮等等,這些只是基於諸葛亮功成名就之後的假設性的倒推結論。

所以徐庶給的諸葛亮揚名的機會,不亞於鮑叔薦管仲。近來世上無徐庶,誰向桑麻識臥龍——《江南野史·卷八》

劉備遇到諸葛亮之後,兩個人是相見恨晚,如同魚水一樣,連關羽、張飛兩人都心生妒忌。

好景不長,曹操南征,劉琮歸降。

徐庶要北歸。

這就意味着諸葛亮與徐庶兩個人以後要成爲敵對關係。

換成普通人會怎麼樣?

最次級:你把我弄出來,現在倒好,你去投曹操,我跟着劉備落荒而逃,你也太不夠意思了,最起碼你應該跟我同甘苦。

次些的:兄弟,你投曹操,我歸劉備,以後我們再見面就是生死敵人了,你這是助紂爲虐,你還是留下吧。

普通人:你怎麼能因小失大呢!曹操抓住你的母親擺明是詭計,不要上當。我們一起輔佐劉備平定天下,匡復漢室。

諸葛亮當然沒有這樣做和說,他根本沒有阻止和勸說徐庶留下,對於徐庶的選擇先盡孝非常的理解,這就是友誼的珍貴處,不以友誼爲要挾,卻能處處理解朋友的處境,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去看朋友。

雖然不知道諸葛亮與徐庶後來有沒有保持書信聯繫,但最起碼諸葛亮大權在握時,還在唸着徐庶,崔州平這兩位在自己微末之時的信任和幫助,並不因爲分處兩大陣營而避而不談。

假設徐庶與諸葛亮在戰場上相見,他們肯定會拼死搏殺。

但不影響他們之間的情誼。

因爲孔明和元直的友誼是靈魂級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