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稱公,反對最厲害就是他的好戰友,荀彧。這位陪着曹操一路拼殺,幫着曹操立下汗馬功勞的荀令君,當董昭希望曹操能夠再向前挪一步,從丞相變成魏公。稱魏公之後就可以有封國,這是代漢的第一步。荀彧反對理由如下:彧以爲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三國志.魏書·荀彧攸賈詡傳》

曹操自然很生氣,荀彧的反對也無效。曹操稱公,不久,荀彧就抑鬱而死,死時才五十歲。(還有一種說法是服毒)。一個被曹操認爲是張良般的人物,在權勢面前也必須清除,這就是權力之爭的殘酷。

在荀彧眼中,我幫你曹操,不是幫你打天下,而是幫着東漢平定天下之亂。荀彧之所以幫曹操,自然也是看中曹操平定天下的能力,而不是看中曹操的野心。但人都會變的,特別是時勢到了。

魏國忠於東漢的官員還有很多,比如楊修的父親楊彪,他死活不當魏國的官。曹丕想請他出山擔任魏國高官,他說自己老了,幹不了。

蜀漢給我們的印象一直就是東漢的延續,這主要歸功於《三國演義》的宣傳,事實上並非如此,雖然劉備打着恢復漢室的旗號,諸葛亮北伐的口號也是恢復漢室。

口號管口號,做事管做事。

那蜀漢有忠於東漢的士子嗎?

當然有,這個人叫費詩。

他做過最牛的一件事情就是說服關羽接受了漢中王封給他的前將軍的印綬,關羽不爽的原因是什麼呢?羽聞黃忠位與己並,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資治通鑑·漢紀·漢紀六十》

費詩擺平了這件事。當時諸葛亮很擔心地對劉備說怕關羽不服,劉備說我有辦法,費詩就是劉備的辦法。

劉備要稱帝時,費詩就提出反對意見。費詩的理由很簡單和荀彧的看法差不多,就是天下還沒有平定,你怎麼可以自己先給自己要好處呢?況今殿下未出門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誠不爲殿下取也。——《資治通鑑·魏紀·魏紀一》

他說當年劉邦把秦國都打下來了,都沒有這樣做,你現在就準備稱帝,自然會讓別人懷疑想自立。

你覺得劉備開心嗎?

當然很不開心了,於是費詩就被趕出成都,去了南蠻之地,擔任永昌從事。諸葛亮掌權之後,把他撈回來。

吳國卻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況,難道吳國人對東漢就沒有概念嗎?

吳國忠於東漢的人挺多的,孫權的哥哥孫策就是一位,當他聽到袁術稱帝時,他就馬上與袁術決裂。時袁術僭號,策以書責而絕之——《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

當時袁術以爲自己對孫策有大恩,認爲孫策肯定是支持他的。

還有一個忠於漢室的是周瑜,在赤壁大戰之前,周瑜與孫權的交流中說了這些話。不然。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然後他激勵孫權要爲漢室清掃。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爲漢家除殘去穢——《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

如此重量級的人物都是心懷漢室,可見孫權這一方面忠於漢室之人並不在少數。

另一個方面也可以證明孫權方面忠於漢室之人不少。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這是魯肅與孫權見面時就扔出讓孫權稱帝的意思,結果孫權是怎麼回答的呢?今盡力—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孫權說這個是非所及,不是不想,而不能力達不到,達不到的原因自然是有臣下的觀念。

孫權一方是一個比較怪異的存在,劉備是漢室後代,曹魏手中握中漢獻帝,孫權手中什麼都沒有,所以當曹丕稱帝,劉備稱帝,他不敢稱帝,因爲名不正言不順。

袁術的教訓太慘重了。袁術如果不稱帝或許不會這麼快就玩完了。

所以他採用穩步推進的方式。

當曹丕稱帝的時候,孫權做了一件什麼事情呢?

他沒有說要討伐,也沒有學劉備一樣稱帝,他毫無反應,後來劉備伐吳,他就做了一件事情。八月,孫權遣使稱臣,卑辭奉章,並送于禁等還。——《資治通鑑.魏紀·魏紀一》

他要承認曹丕的合法性。曹丕當然很開心,就給他加九錫。丁巳,遣太常邢貞奉策即拜孫權爲吳王,加九錫——《資治通鑑.魏紀·魏紀一》

劉曄道出孫權爲什麼這麼做的真正原因。

他說孫權只是一個南昌侯,老百姓還有天下的概念,也就是孫權的地盤雖然遠離我們,但老百姓還是承認我們是天下的正統。現在給他封王,等於給他一個獨立建國的機會,等於承認吳國的地盤就是屬於孫權的。彼直爲侯,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分。——《資治通鑑.魏紀·魏紀一》

看上去孫權向曹丕稱臣,實際是一種交換,我承認你正統,你給我名份,孫權看似屈辱,實則賺了。

孫權當了吳王好多年才稱帝,因爲他們要讓吳國的老百姓建立一個觀念,他們是吳國的百姓,而吳還是曹丕賜名的。

孫權是通過正當的方式一步一步取位官位,不像劉備自己封自己一個漢中王,曹操逼着漢獻帝封給他魏公,魏王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孫權這個名份是合規的,合規自然就沒有人反對了。他就用這種方法順利稱帝,不用像曹丕那樣搞的複雜。

結語:

在現在看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因爲現在認爲誰有實力誰就說了算,但在那個時候名份的確很重要的。

整個天下是姓劉的,這句話是從劉邦說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開始,幾百年來沒有被破掉,這已經是天下共識。曹操打敗袁紹之時,這句話還是很有效用的,不管是董卓還是前期的曹操他們只想到擁立一個劉姓皇帝,然後幕後操控,而不是自己幹。

當然與“非劉氏而王者”相對的還有另外一句話:“代漢者當塗高也”,詳見三國讖語:代漢者當塗高,誰纔是塗高?

這幾百年來也繼續有人去挑戰,東漢末年發起挑戰的是袁術,袁術認爲自己可以當皇帝,所以當了。結果全天下人反對,連他一手扶植的“江東小霸王”孫策都寫信表示決裂。

曹丕稱帝后就破掉"非劉氏而王者"這句話,所以孫權稱帝很輕鬆了,也無人反對,大家接受了這種現實,這個詳見從“庚子年”說法聊起,以“代漢者當塗高”爲例論述讖語來龍去脈。這裏就不再展開。

這就是孫權稱帝無人反對的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