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事,當時袁紹驚恐地發現這兩個人在軍民中的威望太高,自己有被架空的危險,如果不立即除掉他們自己必將喪失大部分權力,在未來的“中興”功臣排名中甚至可能還不如老下級麴義!袁紹當年不顧家族成員的生命安全,跑到河北組織聯軍討董卓,攪得天下大亂,可不是爲了這個目的。袁紹如果僅僅滿足於三公九卿的高官厚祿,根本就沒有和董卓決裂的必要。如果黃統不能取代赤統,土德不能取代火德,那麼袁紹以往的一切奮鬥都將毫無意義在袁紹看來,功高震主的麴義不願意自己當皇帝,而力主劉和當皇帝,等於從大功臣變成了叛徒和最危險的競爭對手。於是,麴義與劉和就都成了袁紹通向皇帝寶座的絆腳石。

自從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年底公孫瓚殺害劉虞之後,劉和便一直擔任袁紹的將軍,而到了麴義被殺一年多之後,在官渡戰場上,鮮于輔、閻柔等幽州將領集體叛變袁紹,倒向曹操,其中的原因不言自明:麴義死得並不孤獨,袁紹在殺麴義的同時,還殺了這些幽州將領的舊主、劉虞之子劉和。爲了袁紹的皇帝夢,劉和必須死,麴義也必須死。他們果然都死了。我兔未死,走狗已烹;飛鳥未盡,良弓早藏。天下未定,卻如此濫殺功臣,袁排斥異已的陰毒之心,實在令人髮指。毫無疑問,當袁紹下令殺麴義、劉和時,定遭到“河北幫”的強烈抵制。

“潁川幫”領袖荀彧後來說“田豐剛面犯上”但田豐以往對袁紹的態度是相當客氣甚至逢迎的,荀彧指的很可能就是麴義、劉和時,田豐忍無可忍,代表“河北幫”站出來表示堅決反對,此後還一直爲此批評袁紹的“犯上”之舉。對田豐、沮授等“河北幫”來說,他們追隨袁紹之初,袁紹告知他們的,是自己將要擁立在河北極得人心的劉虞,劉虞死後,劉虞之子劉和投入袁紹集團,成了他們心中新的皇帝人選,他們支持袁紹將漢獻帝遷到鄄城並廢黜的前提就是改立劉和爲皇帝。劉和死了,他們的政治理想隨之破滅,袁紹將來是否還遷都鄄城,廢黜漢獻帝,他們再也無所謂了。

作爲袁紹集團的頭號大將,如果麴義在發現袁紹行將加害自己的時候,試圖逃跑,以他的能力和資源,應該能夠設法脫身。畢竟,袁紹的防備並沒那麼嚴密,連呂布都曾衝殺出去,而且袁軍將土未必會全力追殺麴義。但是,如果離開袁紹,麴義能去哪裏呢?六年以來,麴義跟隨袁紹打遍了華北和中原,放眼周圍,不是袁紹的盟友,就是自己的宿敵,曹操雖然正在積極準備與袁紹對抗,但他身邊的“潁川幫”不可能容得下麴義。麴義與袁紹手下的“河北幫”直僅有軍權而無政權,缺乏公孫瓚、曹操、臧洪那樣的地盤,無法在緊急情況下經營獨立勢力。

結果,麴義束手待斃,不僅害了他本人,也讓整個“河北幫”的實力大幅下降,前途昏暗渺茫,還害了他的涼州老部下。麴義死後,他的涼州舊部出於恐懼,逃入太行山區,與袁紹的敵人公孫瓚、張燕結盟,試圖找到一條生路。然而,公孫瓚讓他們失望了。袁紹親自指揮了這場大屠殺,死的都是當年在界橋戰場上爲袁紹浴血拼殺的精兵,是冒死把袁紹從公孫瓚騎兵包圍下救出的勇士。屠殺結束以後,袁紹還在致公孫瓚的信中對他們冷嘲熱諷。麴義及其涼州部下的覆滅,斬斷了袁紹與涼州集團的最後一絲友誼紐帶。現在,袁紹已經成爲全體涼州人的公敵。對張繡、賈詡、馬騰、韓遂等涼州軍閥來說,袁紹連爲自己立有蓋世之功的麴義都容不下,還能容下他們這些曾爲董卓效力的涼州軍官嗎?難怪在袁、曹戰爭中,這些人都會堅定不移地站在曹操一方。

他們並不是在爲曹操而戰,張繡、馬騰、韓遂後來還死於曹操父子之手,實際上,他們是在爲反對袁紹而戰,在爲自己的生存而戰。麴義與劉和之死,也提高了曹操與公孫瓚反抗袁紹的信心。從此之後,曹操便無所顧忌地與袁紹決裂,而公孫瓚也乾脆利落地拒絕了袁紹的和解要求。

公孫瓚似乎預見到袁紹即將面臨衆叛親離的窘境,所以自信地對長史關靖說:“現在四方羣雄虎爭,肯定沒有人能夠連續多年包圍我的要塞。袁本初能拿我怎麼樣?”然而公孫瓚對形勢的估計完全錯了。雖然受到一系列內訌的打擊,袁紹集團依然是當時中國最強大的軍事勢力。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和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