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實根源不是神奇,而是朱元璋和劉邦會用人,善於挖掘人的潛力,將他們放到合適的地方。這樣比下來,劉邦比朱元璋緩和很多,至少他從沒有對張良動過什麼壞想法。

中國歷史上以平民身份坐上大一統王朝帝王寶座的開國皇帝有二個,一個是西漢開國皇帝劉邦,還有一個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東漢的劉秀不是平民,他父親是濟陽縣縣令,而且還是正宗的劉氏皇族血脈,所以這個不算。

爲什麼朱元璋和劉邦白手起家能成功呢?其他人卻失敗了?把他們進行對比會發現很多共同之處,從中你又能發現什麼呢?

一、窮

劉邦窮,窮到什麼地步?

喝酒經常欠帳,他自己沒錢,帶朋友回家都讓自己的哥嫂照顧。時間久了,哥嫂也撐不住,最後他哥嫂家中有飯也說家中沒飯了,爲了此事,劉邦記恨了一輩子。他當上皇帝之後,給大哥劉伯的兒子劉信封了一個"刮羹候"。

別人一看這個侯爵的名稱就知道劉邦對此事是恨到心底去了。

如果將劉邦與朱元璋的窮進行比較,那劉邦還是富人,起碼劉邦有酒喝,有飯喫。朱元璋是窮的叮噹響。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明史·本紀·卷一》

窮到連父母兄弟死後都無法完成克葬禮儀。

苦難和底層生活使他們有很強的忍耐力,以及百折不撓的精神,同時也很會屈全。比如朱元璋能忍郭子興,劉邦能忍項羽。

二、小夥伴都是天生將才

劉邦結識的小夥伴都是一些普通的老百姓,比如攻城立功最多的曹參只不過是當地管理監獄的小吏,妹夫樊噲是一個屠狗之輩,大將周勃只不過是一個以編織養蠶的器具爲生,經常爲有喪事的人家做吹鼓手的人,滕公夏侯嬰只是沛府馬房裏掌管養馬駕車的人。

這些人即沒有多少文化,也沒有經過系統的軍事訓練,就"功人"蕭何好一些,但也只不過是主吏掾,劉邦自己更加不用說了,也不是一個文化人,論素質也談不上高。

但就是這羣人,最後都成了厲害的角色。

朱元璋身邊的小夥伴也都是一些普通的老百姓,比如拉朱元璋入夥的湯和是他兒時的玩伴,明朝大將徐達農家出身,土裏刨食,自幼習武,說白了還是一個農民,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自然出身也好不到哪裏去。

但似乎像是上天安排的一樣,這些原來都不是軍事出身的小夥伴最後都成爲一代名將,彷彿就如同上天安排好將這些班底放在劉邦和朱元璋身邊一樣。

漢末的張角,唐末的黃巢,明末的李自成似乎沒有這麼好的運氣。

其實根源不是神奇,而是朱元璋和劉邦會用人,善於挖掘人的潛力,將他們放到合適的地方。黃巢,李自成他們是有才不用,有人不拔,自然就無才了。

三、早期都能遇到運籌之人

劉邦起事之後,張良正準備去投靠楚王,在半路遇到劉邦。張良幫着劉邦出謀,劉邦都照辦了。張良給別人出謀,別人都不聽。受到重用的張良說了這麼一句話: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史記.留侯世家》

不走了,就留下了。

張良的才能是公認的,劉邦自己也說,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我不如。

朱元璋也是如此,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時候,李善長來了。少讀書,有智計,習法家言,策事多中——《明史·李善長傳》

一羣大老粗中來了一個讀書人。

當時朱元璋與他有一番對話。朱元璋問怎麼才能止戰。

李善長用劉邦來說明問題。秦亂,漢高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今元綱既紊,天下土崩瓦解。法其所爲,天下不足定也!"——《明史·李善長傳》

李善長在朱元璋集團中的重要性不說也清楚。

爲什麼他們能遇到,別人遇不到。不是別人遇不到,是別人不懂得尊重人才,同時這也說明他們有識人,容人之才。

四、很早關注到民心

當天下諸侯還在以殺止殺,當項羽還沉迷在他的武力之中,劉邦的思路已經不同了。

最典型的是他佔領咸陽之時,就開始收買秦人之人心。秦是滅楚元兇,劉邦居然打起秦人主意,光這一份氣度和包容在當時就是一種異數。

"約法三章",然後不要秦人之軍糧,讓秦人高興到擔心他不能爲秦地之王。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爲秦王——《史記.高祖本紀》

朱元璋也是這樣,他攻佔應天府時,幹了和劉邦一樣的事情。我來爲民除亂耳,其各安堵如故。賢士吾禮用之,舊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貪暴殃吾民——《明史·本紀·卷一》

老百姓自然很開心。早些攻佔太平之時就很注意民心,比如安葬投水自殺的總管靳義,稱他爲義士,這個眼界就比一般起事的人高很多了。

當其他起事的隊伍還沉迷搶奪財物的時候,朱元璋就已經開始嚴明紀律。揭榜禁剽掠。有卒違令,斬以徇,軍中肅然——《明史·本紀·卷一》

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

五、上位之後的殘忍

沒有上位之前,帝王身上都有常人沒有的好品質。他們很會容人,比如韓信在最危急的時候讓劉邦封他代理齊王,劉邦都可以忍受。他們一旦上位,身上的劣性就顯露無疑,而且是變本加厲,殘忍無道。

劉邦上位之後,將韓信抓了,最終呂后用謀反罪殺了韓信。異姓諸侯王除了吳芮之外全部都收拾了,連自己最好的小夥伴燕王盧綰被嚇到與匈奴勾結留後路。

劉邦對待自己手下的功臣也是一個不放心,功勞最大的蕭何選擇自污,被下獄的方式才讓劉邦放心。

朱元璋上位之後也是手段殘忍,他用胡惟庸案清除一批功臣,用藍玉案又清除了一批人。明初詩文三大家劉基、宋濂、高啓沒有一個是善終的。劉基本來想置身事外,但終究人在江湖混,遲早終要還的,有傳說是胡惟庸下的手,但如果沒有朱元璋的意思,估計也不會膽肥到如此。

這樣比下來,劉邦比朱元璋緩和很多,至少他從沒有對張良動過什麼壞想法。

劉邦上位之後只信任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兄弟及子侄,還有就是自己老婆一系的,原來的功臣都並不完全信任,朱元璋也差不多。

結語:

除了上面五點,這兩人的共同之處或許還可以從他們寫的詩中也可以看出一二。

劉邦的鴻鵠歌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

羽翮已就,橫絕四海。

橫絕四海,當可奈何?

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朱元璋的詠菊

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

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

這是他們爲什麼成功的原因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