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於公叔痤這種死了都要裝好人的小人,商鞅自然看得很清楚,他很清楚公叔痤的心思,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史記·商君列傳》。商鞅說帝道的時候,秦孝公想睡覺,而且事後大罵,哪裏來的笨蛋,在胡說八道什麼。

商鞅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商鞅變法是歷史上少有徹底變法,通過這一次變法使得秦國強大,奠定了一統天下的資本。商鞅變法留下的很多東西都被秦始皇延用,又被後世繼承延用二千多年。稱其封建社會總設計師不爲過。(這個封建社會是俗稱,即從秦至清爲止,特此說明)。

司馬遷的《商君列傳》很精彩,商鞅可以寫的角度也很多,知常容這一次嘗試從人心識別的角度去談論商鞅。

看透公叔痤與魏惠王

商鞅衛國國君之後,不過到商鞅這一代,血脈已經不起作用了。他很有才華,但是被魏國國相公叔痤壓制了。公叔痤在臨死的時候,希望能夠推薦商鞅。公叔痤是一個自私小人,他排擠過吳起,使吳起跑到楚國令楚國強大。

爲什麼臨死公叔痤要推薦商鞅呢?那是爲了搏一個舉賢的美名。因爲商鞅有才,公叔痤自然清楚。

然後他又做好人,他告訴商鞅說,他已經向魏惠王舉薦過了,如果魏惠王不用你,就讓王殺了你。魏惠王現在答應我這個要求,所以你現在看情況,情況不對就快跑吧。

對於公叔痤這種死了都要裝好人的小人,商鞅自然看得很清楚,他很清楚公叔痤的心思,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史記·商君列傳》

如果他用我,自然不會殺我,如果不用我,那麼說明他不相信你的推薦,既然不相信你的推薦,他又怎麼會聽你的話殺了我呢?你想太多了。

事實證明商鞅說的一點也沒有錯,魏惠王對公叔痤的推薦認爲他是病糊了,置之不理。

看透秦孝公

商鞅離開魏國到了秦國,通過景監的關係見到了秦孝公。商鞅說帝道的時候,秦孝公想睡覺,而且事後大罵,哪裏來的笨蛋,在胡說八道什麼。這裏我稍補充一下什麼是帝道。

有些人一談到帝,就將帝與皇帝聯繫起來了。帝的本意是:帝者,天號也。德配天地,不私公位,稱之曰帝——《易緯》

所以這是很高的要求,以德行歸化天下,但他比皇道要低一級,因爲皇道不見了,所以帝道纔出來。相信各位聽完我這麼說,應該清楚皇帝二字的分量了,可惜二千多年那些皇帝都只用名稱而不用實質。

第二次去見秦孝公的商鞅說的是王道,什麼是王道?王者,天下所歸——《易乾鑿度》

秦孝公就有些興趣了。因爲天下歸心,誰不喜歡啊,不管是用什麼方法讓天下一統,但這個離秦國目前的狀態有些遠。

第三次說的是霸道,什麼是霸道,那就是用武力使別人臣服,比如西楚霸王的意思就是我是這些王中最厲害的一個,春秋五霸的意思就是我就是這麼多諸侯中的老大。

秦孝公越聽越喜歡,一聊就聊了好幾天,就這樣,商鞅簡單地從秦孝公的表情就可以判斷出他的心智,理想和喜好了,可以說商鞅是心理學大師。看透民心

帝道用的是仁政,以德歸之,王道是雜合其間,霸道自然是威利相結合了。

商鞅先用威令民爲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匿奸者與降敵同罰。——《史記·商君列傳》

連坐是不是商鞅最先開始的不清楚,但起碼他規定的最詳細。

法除了秦孝公之外,其他都在法之下。太子犯了法也被處理,因爲太子是儲君,他身邊的人代爲受罰。

凡是討論秦法好壞的,商鞅通通將他們弄到邊疆,變法反對的聲音就不見了。

再用利誘

取信於民,這個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也就是在城門口弄根木棍,史稱南門立木,誰能移走五十金。這類似千里馬骨的故事,這種套路到現在還在使用,特別是一些廣告商販經常玩這樣的套路。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史記·商君列傳》

只要你立功多,只要你憑實力,你是有上升空間的,還會給你榮耀。如果你沒有立功,那麼雖然有錢你也必須要低調,不能擁有榮耀。

嚴格執行加威利,老百姓就習慣秦法這一套路。商鞅忘記一個大前提

商鞅治理秦國,將秦國治理的很強大,因爲他用的不是帝道,也不是王道,而是霸道,也就是先武再德的套路。這種思想對法家影響很大,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更將這一理念發揮到極致。

這個時候,商鞅通過孟蘭皋的介紹見到了趙良,希望與趙良結爲朋友,但趙良拒絕了。趙良指出他的幾大問題:

第一你用酷法殘害百姓,得罪了百姓。

第二你用酷法殘害公室貴族,得罪了貴族。

看上去在你的治理之下,似乎一片太平,但實際上,如果你沒有護衛,你連大門都不敢出。你已經得罪了全天下的人,你唯一的依靠就是秦孝公的信任。如果秦孝公不在了,那你的悲劇就來了。

趙良給他的建議是離開商地,交出封地,交出榮華寶貴。但是商鞅怎麼可能放棄呢?

最後商鞅被人以謀反的罪名消滅。這也正合了《道德經》74章中所說: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者矣。

懲罰不是商鞅的權利,但商鞅硬是去做,所以最後自然就傷到自己了。

這個道理其實趙良在勸說他的時候就已經表達了,但是商鞅卻沉迷於自己眼前的利益和成功,卻不懂得棄,忘記自己也只是天底下的一員,所以結局自然是可悲的。

如果仔細想想似乎法家一直有這個天然的缺陷,比如商鞅,韓非,李斯,趙高,吳起,樂毅等這些法家的繼承和發揚者的結局都不太好。

看完商鞅的故事,再想想老子在74章說的話,是不是有所感悟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