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历史印记 · 见证成华风采

听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华 | 第 26 期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向来注重维持社会风气和设立道德约束

对于軃神这一类不尊礼教、不守规矩的人

自然是相当反感的

恨不得将他们永久驱逐

历朝历代,县衙里新来的县官老爷,要想创造政绩,首先关注的就是市井街巷里的社会风气,对地痞流氓之徒加以严厉的管制。

民国时期也不例外,在风化整顿方面,政府采取了雷霆手段,只要在街面上逮住一个軃神,巡游的官兵们会立即将其摁倒在地,扒了裤子,用军棍痛打。

这种做法虽然在当下十分奏效,那些軃神被打得哭爹喊娘,大叫再也不敢了。但是过了十天半个月,屁股上的伤好了七七八八以后,就又按捺不住“躁动”的心思,偷摸地上街晃悠了。

打一阵,消停一阵,不打就又“复发”,这总归不是个长久之计。于是,当时在川军中颇具名气的将领杨森,想到一个办法:既然皮肉之苦没法让这些軃神记住教训,那就来点精神方面的惩戒吧。他发明了一种叫“軃神桩”的东西。就是在那些热闹的大街和地标建筑附近,竖立一些石柱,或者方形的木桩,桩子高达两米,顶端涂了蓝漆,用白色的大字写着“軃神桩”。如果在街面上抓到了惹是生非,调戏妇女的流氓无赖,就把他们绑在軃神桩上示众。

民国时期有一份小报,登出了一则顺口溜,专门描写了当时的情景。

“游对走,伙对帮,国片对京腔。并肩对牵手,土匪对私娼。绫罗蔽身体,脂粉敷面庞。寻花要带花边板,乱弹防栓軃神桩”

这则顺口溜主要写的就是当时青年人的穿衣打扮和男欢女爱,以及活跃在市面上帮派暗娼之间的勾当。

“花边板”指的是当时流通的货币——银圆。“寻花要带花边板,乱弹防栓軃神桩”这句就是说,要想做寻花问柳之事,得带上钱财去专门场所,胆敢在街上沾花惹草,当心被拴在軃神桩上。

当时的春熙路大街上就设立了軃神桩,警示那些意图“乱弹”的軃神。軃神桩上配备有铁链和铁项圈,一但抓住流氓就把他们用铁链锁住,或者让他们背着木桩游街示众。平日里无法无天的軃神一旦被锁上軃神桩,就如同落水的癞皮狗一般,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此外,成都平日里人群聚集的地方,如举办灯会、花会、庙会的青羊宫、劝业百花潭等地方,也设了軃神桩。

桩子是立在那儿了,那谁来捉拿这些軃神呢?只靠编制内的城管和警务人员,人手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当时的政府招募了一批“辅警”,这批人专门负责在人多的会场或街道上维持秩序,把那些混迹在人群中乘机作乱,对着妇女行猥亵之事的軃神捉来。

这些捉拿軃神的人,被人们称为“拿神”,“拿神”大多数是由一些曾经也是軃神,后来经过思想教育,改邪归正的青年人担任的。

在当时还有首诗赞扬这些迷途知返的“拿神”,诗云:

“无端溷迹少年群,到处优游捕軃神。玉树满庭须检点,当时君亦过来人。”

前两句是对“拿神”们工作的描写,说他们像便衣警察一样隐匿在人群中,捉拿乘机作乱的軃神。后两句则是“拿神”们对軃神的劝诫之言:“灯会花会上美丽的姑娘有很多,但正因如此,你的言行举止应该更检点,我曾经和你一样鲁莽,如今已经是过来人了”。

軃神桩的出现,高压整顿的态度,一度让成都街面上的治安状况好转。当时的高压整治到了什么地步呢?有这样一段记载:当时,如果在街面上捉到正在肇事的軃神,就立即将其绑起来,在空白的罪状上填上他的名字,当街审判,若是罪行重,则“砰砰”两枪,当场枪毙,罪行轻,则捆在軃神柱上示众,以显示治安严谨、执法如山。

这样干了一段时间,果然,原先游荡在街头的軃神们人人自危,成都市面上出现了一派“假太平”的景象。

从严从快的处置,虽然会在短期内奏效,但长远来看,往往会滋生很多负面的后果。美国著名中国历史研究学者王笛就曾在著作中讲述了一则被“軃神桩”惩治的冤案。

在当时,有一个被指认为“軃神”的年轻人被警察用警棍打了两千多下,又被捆在青羊宫东侧的二仙庵门前的柱子上以儆效尤,有近千人围观。他受到如此严厉的惩罚,只因为一个小脚女人在跨过街面上的沟坎时崴了脚,他便说:“你的脚包得太小了,等我来牵你。”

现在看来,这是一件好人好事,是助人为乐的行为。因为旧社会的女子都是从小要被缠足的,缠足后的小脚走路极不方便,跨沟坎时自然需要帮助。可在当时那个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这种行为却不被允许。

再到后来,本应该是维护治安的“軃神桩”“拿神”,全都变了味儿,不少不良的公职人员,仗着手握职权就自觉高人一等,故意枉法,肆意定罪,擅自动用軃神桩“惩罚”他人。

著名的文学大师李劼人的著作中,就有这样一段描写:会场里的宪兵和警察都仗恃着上头的威风,一看见有男子跟在女人身后走几步,不管人家是相识,还是凑巧路过,都要把那男子抓去,硬说他是軃神。

好在随着社会进步,风气的开化,那种在公众场合追逐妇女的现象越来越少了,惩罚也不再像过去那么严厉。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新思想新浪潮涌入中国,原本为了整治社会风气而竖立的“軃神桩”,也因为阻碍了人权自由,被人们摒弃了。

1922年,一组《壬戌花会竹枝词》描绘了青羊宫花会的盛况。所谓壬戌就是壬戌年,也就是1922年,当年的青羊宫花会是什么场面呢?

“接踵摩肩到会场,仙庵游罢又青羊。”花与女人,是美的象征,花会上自然少不了近身斗艳一番。这种场合,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少男们怎能错过?然而,“胡乱打望有风险,谨防锁到桩桩边”。

不过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今年不用担心了,因为诗的后两句写道:“今年撤去軃神桩,惹得游人喜欲狂”。

一个“軃”字,蕴含了古汉语的风雅韵味;一个词,体现了一个地方对待善恶是非的态度;一个器物,还原了一段整顿风气背后的历史真相。说话听音、读文解意、睹物思情,我们走进成都历史文化的这扇门,看到的是文化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在变迁中体味这座城市的丰润与厚重,在交流中理解这座城市的诙谐与豁达。

猜你还想看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喜马拉雅文旅成华公众号,可以了解更多成华的历史和文化。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