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來,AED位置將在相關服務地圖上標註,面向公衆公開

北京今年將發力推進AED的普及,增加公共場所AED數量。

“我們研究逐步增加AED。由各個單位負責配置,多大面積配多少臺,也會有具體規定。”北京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將來每個地鐵站均要設置AED。

此前,在北京頒佈的相關條例中,已經提出公共場所要配備急救設備設施,但是一直以來,沒有解決誰來配置的問題。”

在昨天召開的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院前急救、AED配置成爲了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北京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如今,這一模糊地帶將得到確認。

北京市財政局、市交通委、市紅十字會、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地鐵運營有限公司等有關部門將共同參與到AED的配備工作中。

除了增配設備,這些AED也會納入信息系統,和急救調度中心同步,該舉措能夠方便分析不同場所AED的使用頻率,還能起到迅速呼叫的效果:“哪個點位使用AED了,救護車馬上就來。”

衛生部門還將對相關單位人員進行培訓,幫助其掌握AED使用與相關急救知識。那麼,市民如何獲悉AED的點位?據稱,將來,AED位置將在首都之窗網站的相關服務地圖上標註,面向公衆公開。

北京一月內召開兩次推進會

2019年11月29日下午13時50分許,北京地鐵2號線一名男性乘客心臟病突發,於和平門站開往前門站區間倒下。

經羣衆、地鐵工作人員、急救人員搶救無效,14時57分被宣告死亡。《***》記者多次向地鐵站站長、多名地鐵站工作人員確認,該站沒有AED緊急救助裝置。此後,一名乘警也向記者證實,地鐵站未設置AED。

此次乘客猝死事件,再次將“地鐵站未設置AED”這一議題推上風口浪尖,也將AED的配備不健全對公共安全的隱患暴露了出來。

早在2017年,北京市就發佈了《公共場所醫療急救設施設備及藥品配置指導目錄》,AED成爲公共場所必備的專業性急救設備。

但去年上半年,《***》記者探訪北京地鐵、繁華商圈、體育館、景點、高校共25個人流密集場所發現,僅9個場所配備有AED,其中地鐵站均未發現安裝AED,且市民對AED的知曉率也十分低。

實際上,近年來,來自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醫學專家等多方面的聲音,都呼籲要在人口密集場所廣泛配備和使用AED。北京市在推進AED的普及工作上做了一系列的工作。

2019年11月26日上午召開的市人大常委會上,北京市副市長盧彥報告了“完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體系,提高急救服務能力和水平”議案辦理工作情況。

其中一條議案提出,公共場所應按標準配AED。今年以來,大興國際機場、北京西站、清華大學和市屬醫院等單位和場所已新安裝AED 612臺。

目前北京市正重點推進地鐵站、火車站等場所的配置工作。同時,引導高校、企事業單位等配置急救設施設備。各區政府推進轄區內其他公共場所急救設施設備配置。

爲進一步加快解決火車站、地鐵站、交通樞紐等公共交通場所AED等急救設施設備配置問題,僅隔一個月,12月27日,北京市衛健委又組織召開公共交通場所AED等急救設施設備配置工作第二次推進會 。

會議原則上通過了《北京市公共交通場所自動體外除顫器(AED)等急救設施設備配置工作方案(起草稿)》。

2020年1月3日下午,盧彥再次赴北京市衛健委專題調度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相關工作,強調各部門應積極配合,加快推進公共場所AED等急救設施設備配置工作。

深圳是AED推廣“先行者”

除北京外,近年來,國內不少城市也在積極推廣配備AED,深圳市就是AED推廣和使用的“先行者”。

今天,在廣東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上,多名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呼籲在全省主要公共場所配置AED,提升急救成功率。這些公共場所應包括:機場、地鐵、高鐵、養老院、老年活動中心、各類辦公樓、酒店、大型購物場所、公共遊樂場所、學校及大型社區等等。

據“財新”報道,2019年6月,廣東省衛健委已就此給政協委員回函,肯定了在廣東省內推廣AED的迫切需求,並分析了可行性,建議選取經濟實力強的廣州、深圳進行試點,逐步推廣。

深圳市急救中心數據顯示:

從2016年起,深圳開始在公共場合配備AED。截至2019年12月中旬,深圳市已安裝了1645臺公共AED,每10萬人約配備有13臺AED。截至2019年12月25日,深圳公共場所配備的AED已經成功搶救了十人。

儘管多個城市已經加大對AED的推廣力度。但是,就目前來看,我國AED的數量、密度仍有巨大缺口。

“黃金4分鐘”的存在,意味着AED要在4分鐘之內能夠送到,這也意味着,至少每400米就要配備一臺AED。而相關資料顯示,日本全國有大約60萬臺自動體外除顫儀,平均每10萬人約有234.8臺。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公共場所AED設置上起步較晚,存在數量不足、知曉率不高、會使用人員不多的等問題。接下來,除了AED的推廣工作之外,還應該大力加強急救知識的宣傳工作,真正發揮AED的救命作用。

作者:楊丹丹

來源:“醫學界”微信公衆號

責編:田棟樑

更多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