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年前他反覆出現腹痛、腹脹症狀,就診於惠州當地醫院,考慮巨結腸並乙狀結腸扭轉,醫院進行剖腹探查、乙狀結腸扭轉復位後,患者的症狀得到了緩解。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二科席亞鳴主任醫師查看患者後,考慮患者腹腔壓力大,結腸有隨時破裂的風險,必須立即施行手術,挽救患者生命。

正常成年人的大腸(結腸+直腸)長約150釐米,直徑約5釐米,而這位來自惠州的27歲男子,乙狀結腸直徑卻有18釐米,接近常人四倍!患者腹大如球,裏面積滿了排泄物及氣體,面臨隨時破裂的危險,嚴重危及生命。所幸經過7個半小時的艱難手術,患者不僅撿回了一命,還保住了部分腸道,不用進行人工造瘻(俗話“掛屎袋”),生活質量也不會受影響。反覆腹痛腹脹1年餘,面臨爆“腹”危險

27歲的林先生(化名)來自惠州,便祕已近4年。1年前他反覆出現腹痛、腹脹症狀,就診於惠州當地醫院,考慮巨結腸並乙狀結腸扭轉,醫院進行剖腹探查、乙狀結腸扭轉復位後,患者的症狀得到了緩解。但沒想到的是,術後僅一個多月,腹脹、腹痛症狀再次出現。

4天前林先生的症狀越來越嚴重,他再次求診於當地醫院,行CT及腹部X光檢查,考慮爲乙狀結腸扭轉,不排除先天性巨結腸。給出手術方案爲全結腸切除+小腸造瘻術。考慮到施行造瘻術後,患者的生活質量將受到嚴重影響,家人都不能接受手術方案,遂轉至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接診醫生、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二科陳鉅武主治醫師介紹,患者送過來時,已經三四天未排便了,也不敢喫東西,腹部極度膨脹,就像快要吹爆了的氣球,整個肚子比懷胎十月的孕婦肚子都大!全腹部壓痛,臍周反跳痛, 從術前輔助檢查的CT及X光可見擴張的乙狀結腸扭轉,巨結腸明顯使得膈肌上抬,壓迫胸腔內肺臟,真的是“頂心頂肺”了。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二科席亞鳴主任醫師查看患者後,考慮患者腹腔壓力大,結腸有隨時破裂的風險,必須立即施行手術,挽救患者生命。

CT顯示患者結腸極度膨脹。

結腸直徑約18釐米,真的是“頂心頂肺”

有着40年臨牀經驗的席亞鳴教授爲患者實施了手術治療,術中發現患者全結腸擴張,乙狀結腸擴張最明顯,直徑約18cm,而正常人僅約5cm,接近常人的四倍!

從患者腹部切除的極大結腸。

擴張的腸管“霸佔”術野,顯露困難,術中需要精細及輕柔操作,避免腸管受擠壓破裂,一旦破裂,盆腹腔嚴重感染,將危及患者生命或以後形成盆腹腔膿腫,有腸粘連、腸梗阻可能。整個手術從凌晨兩點一直持續到早上九點半,歷經7個半小時,最終,切除了140釐米的結腸,保留了長度約10cm的盲腸及約長度8cm的直腸,席亞鳴巧妙地將這兩段方向不一致的腸道接合,最大程度保留了患者的肛門排便功能,避免終身“掛屎袋”。

術後患者恢復情況良好,未出現發熱、盆腹腔感染及吻合口瘻等併發症,術後第3天恢復排便,第5天恢復飲食,第10天康復出院。反覆腹痛腹脹及時就醫,40歲後建議進行胃腸鏡檢查

席亞鳴表示,成年人患先天性巨結腸的非常罕見,他從醫40年來首次接診如此大的巨結腸。

先天性巨結腸是一種常見的腸神經元發育異常性疾病,表現爲低位腸梗阻、頑固性便祕、腹脹等。一般是嬰幼兒多見,典型症狀就是胎便排出延緩、頑固性便祕、腹脹等,該病最常見的併發症主要表現爲高熱、高度腹脹、嘔吐、腹瀉、血便等。輕度的小腸結腸炎可能僅僅有發熱、輕度腹脹和腹瀉等類似病毒性胃腸炎的症狀,但是如果治療不及時會導致病情加重。由於結腸內壓力高,可使腸黏膜發生潰瘍、腸腔擴張、腸壁菲薄、血運差,導致某些薄弱點發生壞死,最後導致穿孔。“一般來說,新生兒無法正常排除胎便、有便祕表現時,應考慮先天性巨結腸的可能,應及時就醫治療,以免貽誤病情。”

陳鉅武醫師介紹,臨牀上慢性便祕原因衆多,很多患者都習慣了自行處理,不把便祕當一回事,事實上,除了該類罕見的巨結腸疾病外,更應警惕結直腸惡性腫瘤,“所以,如果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年齡大於40歲,建議及時進行胃、腸鏡檢查;年齡大於45歲,若出現不明原因的便祕、腹瀉或便祕與腹瀉交替,大便形狀變細,貧血,無腹部手術而出現腸梗阻等症狀,更應及時就醫。”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張青梅 通訊員張燦城、王雪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張青梅 通訊員張燦城、王雪

#清風計劃##健康科普大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