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59歲的增城張伯因右腰痛、無痛性肉眼血尿在當地醫院就診,發現右腎腫瘤後慕名來到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泌尿外科,入院後進一步行增強泌尿系CT檢查發現患者右腎臟腫瘤不僅長到腎靜脈,並且已經長入人體內最大的靜脈——下腔靜脈,所幸未發現身體其它臟器轉移。

下腔靜脈是人體下肢、腹部等大部分靜脈血液迴流到心臟的通道,而下腔靜脈的癌栓一旦脫落,隨時可引發致命性的肺栓塞,導致患者猝死。這就猶如一枚隨時可能爆炸的“炸彈”放置在張伯的身體內。

對於無轉移性腎癌,腎根治性切除及下腔靜脈癌栓取出術是目前治療效果最佳的方案。但是該手術解剖關係複雜,涉及腎臟、腔靜脈等的阻斷和重建,術中可能出現大出血、癌栓脫落導致肺栓塞等嚴重併發症,手術難度大、風險極高。


腎臟腫瘤侵襲下腔靜脈隨時引爆我院挑戰高難度微創手術精準“拆彈”


爲了保證手術順利實施,在泌尿外科主任卓育敏教授的帶領下,依據超聲、CT、磁共振等影像資料,經科室多次討論,詳細評估了癌栓在腔靜脈的長度,以及腎蒂周圍的情況。經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手術方案及風險後,最終選擇腹腔鏡下右腎癌根治+下腔靜脈癌栓取出術。手術團隊於術前制訂了下腔靜脈切開取癌栓、右腎腫瘤切除、腎門及腹主動脈旁淋巴淋巴結清掃三步走的手術方案。

手術當天,泌尿外科賴彩永副教授擔任主刀,麻醉科主任李雅蘭團隊負責手術麻醉和術中監護,在手術室團隊的細緻配合下,手術有條不紊進行,手術歷時4小時餘,術中出血約150ml,成功排除了張伯體內的這顆“定時炸彈”。術後患者各項生命徵穩定,監測腎功能良好,術後第二天即下牀活動,擬於近期出院。

泌尿外科賴彩永副教授提醒,腎癌是常見的泌尿系腫瘤之一,其早期往往沒有症狀,因此定期的體檢對於發現早期腎腫瘤至關重要,泌尿系超聲可以作爲平時體檢的首選檢查。泌尿系腫瘤引起的血尿多數在中、晚期纔出現,且往往是間隙性發作,甚至可“自然好轉”,並且這種血尿往往沒有疼痛,容易被輕視,因此,一旦出現無痛性肉眼血尿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健康科普大賽#

#我要上頭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