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在死後將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可是朱允炆上位沒多久就想把叔叔們全部幹掉,這哪成啊?!接下來就有了燕王朱棣造反。但是若是有一個人仍然活着的話,給朱棣一百個膽子他也不敢造反,他就是我們的朱元璋的大公子朱標!

在具體敘述朱標多牛逼,能讓朱棣不敢造反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一點,朱棣造反不是因爲他親愛的大侄兒朱允炆想削藩,而是朱允炆被黃子澄方孝孺兩個二百五忽悠得想在削藩的時候順便把叔叔們都幹掉。如果僅僅是交出兵權和政權,然後像朱棣本人削藩之後那幫朱家王爺一樣當富貴閒人,朱棣是不會造反的。

朱棣之所以造反,是因爲他親愛的大侄兒朱允炆想要他這個四叔的腦袋。在朱棣之前,朱允炆削除的每一個藩王都沒有好下場,非死即圈,而朱棣作爲削藩這個遊戲的最終BOSS,會是個什麼下場可想而知。以朱棣的個性自然不肯束手待斃,造反也就成了唯一的選擇。靖難之役的根源,其實在於朱元璋年老昏聵,在繼承人的問題上亂做主張。

本來,大明的太子是嫡長子朱標,朱標活着的話不會出現任何問題。但是朱標比他爹朱元璋早死了6年,導致皇位繼承出現問題。按照正常的邏輯,朱元璋要麼立嫡要麼立長,當時最合適的的選擇是二兒子秦王朱樉,因爲朱樉是當時事實上的嫡長子。但是朱元璋腦子進水,不肯立兒子非要立孫輩朱標的兒子當繼承人。

當時朱標的嫡長子朱雄英也死了,比較大的兩個兒子是庶子朱允炆和小不到一歲的嫡子朱允熥。按照正常的邏輯,非要立孫子的話,嫡孫朱允熥纔是最合適的人選。結果朱元璋腦子繼續進水,選擇了庶孫朱允炆,明面上的理由是朱允炆“純孝”,但是事實上從後來他對叔叔弟弟們的表現來看這純粹是扯淡。真正的原因是朱標的正妃常氏是常遇春的女兒,常遇春還留下幾個不錯的兒子,朱元璋怕朱允熥當皇帝之後,外戚常家篡奪他們老朱家的皇位,所以才選擇了沒有舅家背景的朱允炆。

朱允炆本來只是個小庶子,沒有機會繼承皇位也沒接受過帝王教育,突然被天大的餡餅砸到了腦袋。無論是氣度手段還是眼光,朱允炆跟真正的帝王都差得很遠。而且很關鍵的是,他舅家對他沒有任何幫助,同時也沒有接收到他爹的任何舊部班底和政治資源。

這就導致朱允炆的心腹只有一個大忽悠黃子澄,然後黃子澄又幫他招攬到一個死道學方孝孺,組成了建文朝的弱智核心鐵三角。這三個人的特點都是眼高手低,而且總能在滿手好牌的情況下奇蹟般地輸掉底褲。

朱元璋給孫子留了個人才叫齊泰,這個人水平怎麼樣我不知道,因爲弱智核心鐵三角從來都選擇跟齊泰的意見對着幹。雖然事實證明鐵三角永遠都是錯的,但是齊泰的意見也未必是對的。他的人設之所以沒崩,全靠同行們的襯托。

講完了朱允炆這一幫隊友有多弱智之後,再來談談他老爹。不服不行,他爹無論是政治手腕,還是情商比他兒子不知道要高多少,俗話說得好,全靠同行襯托地好!

自古最難做的就是太子,人家朱標不僅做了27+10年的太子,還讓內外皆服,這是一個簡單文弱的人嗎?老爹一代雄猜之主,周圍全是驕兵悍將,朝中陰謀家遍地,外邊還有殘元鬧騰,沒有腹黑,沒有城府,沒有手腕,沒有胸襟能做到嗎?對比康熙的太子,對比明仁宗,對比戾太子,對比李建成,對比楊勇,朱標顯然要強多了。你以爲人家是小花貓,可能實際上是豹子頭。

其實,朱標上位也是要削藩的,但是朱棣應該不敢反,也不會反。第一,朱標威望極高,富有執政經驗。首先體現在朱元璋對他的重視。朱標生於朱元璋攻打南京期間,酣戰中的朱元璋聽到長子的出生高興的跑到山上題字:【到此山者,不患無嗣】。自其出生,始終對其疼愛有加。朱元璋從小就把他當接班人培養,朱元璋自立爲吳王時立十歲的朱標爲世子,至朱標病逝,27年的接班人生涯,老朱從沒想過換人。不僅自己悉心教導,還請宋濂等名儒爲師授其經學。到立朱標爲太子時,命功勳道德老成者兼領東宮,不再與東宮外另設府僚,其中就包括李善長、徐達、常遇春等等功臣元勳,意在朱元璋外出征戰期間,由太子監國、方便各將軍丞相輔佐。

朱標二十二歲時,朱元璋見他年紀已長,遂令今後一切政事並啓太子處分,然後奏聞。有意讓太子

“日臨羣臣,聽斷諸司啓事,以練習國政”。

從此,朱標開始學習並協助其父處理日常政務。十幾年的親朝臨政經驗不是朱允文能比的。即使朱棣以軍功在諸王之中十分搶眼,比起朱標還是差的很遠,這點和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差距不同。

第二,朱標甚得人心,朝野上下傾心。朱標很不像他老爹,朱元璋脾氣火爆,而朱標溫文爾雅。他生於安樂,卻無紈絝之習,忠厚,能盡心受教,對大臣老師十分恭敬。在做太子期間看朱元璋殺人太狠了,就建議施行“寬通平易之政”,有朱元璋做反比,朱標在朝中的擁戴程度可想而之。不止對羣臣,對宗親也是。朱標爲人友愛,作爲大哥十分愛護弟弟們。老二、老五等諸王犯了不少事,老朱把他們招回京城要懲罰他們。太子朱標在朱元璋面前極力調節,維護他們才得以返回封國,有人告發老三有異心,朱元璋很生氣,要處罰他,朱標哭着給他求情,朱元璋被感動才罷手。

太子爲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爲涕泣請,帝乃感悟。(晉王朱棡)然性驕,在國多不法。或告棡有異謀。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

不止親弟弟,朱元璋撫養的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義子沐英,馬皇后視爲己出。每當朱元璋因爲一些事要責怪他們的時候,朱標就跑去請馬皇后來勸解(朱元璋雖然十分暴虐但是非常聽信與他患難與共的馬皇后的諫言)。

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爲子,高後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後爲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綜合原因一二,可以得知。朱標威望極高,人心所向,這一點就讓燕王造反的企圖消了一大半,靖難起兵“清君側”就已經挺牽強的了,朱標在位燕王還能打出什麼旗號?朱棣道義上要敗。

朱標有執政經驗,做儲君多年,朝中羣臣願意聽命,朱棣也算雄才大略,但以以燕地一藩之鎮起兵,勝算渺茫。朱棣在軍事上要敗。

朱標天性仁慈,真的是個寬厚有愛的好大哥,即使迫不得已要削藩,反抗也不會像朱允文時那麼激烈。以朱標的性格,削藩也不會對弟弟們下狠手,剝奪藩鎮和兵權同時會用其他豐厚的封賞代替,大家兄弟一家其樂融融在京城享樂豈不美哉!(朱棣!你想搶這樣一個好大哥的位,你還是人嗎?)

朱棣綜合考慮,起兵不佔道義,打也打不過、自己良心也過不去,不如搬去南京享樂去吧。下面夾點私貨。洪武后期,明初的功臣元勳要麼逝世,要麼被老朱屠戮。剩下最後一個能打的藍玉和朱標關係甚好,本來是老朱留下輔佐朱標的,可惜朱標早逝。藍玉有居功自傲的性格,顯然不是年輕的皇孫朱允文能鎮得了的,朱標逝世不久,朱元璋就把藍玉也屠戮了,朱標不死,藍玉也不用死,藍玉不死,哪有李景隆這廝什麼事。藍玉統領朝廷優勢軍力,會打的朱棣一頭毛驢都不剩。

朱允炆就是個標準傻缺,你削藩不要緊,但是作爲皇帝,你是朱家宗法上的族長,處置宗室總要名正言順,手段上也要給族中長輩們留下足夠的面子。這位小爺倒好,完全不顧皇家的骨肉親情,削藩下手極狠,明初的所有藩王都是朱元璋的親兒子,朱允炆的親叔叔,他幹啥了?

把周王岷王廢爲庶人,關押代王,軟禁齊王,逼死湘王,血淋淋的完全就是不死不休的架勢。權力鬥爭當然是不講親情的,但是天家的家事就是政治,政治就是家事。你如此殘酷的對待藩王,等同於把所有藩王都逼到牆角去,明明白白的告訴所有藩王——小侄就是要弄死各位叔叔,愚蠢至極。

所以朱棣在起兵的時候,檄文裏“欲屠滅親王,以危社稷,諸王實無罪,橫遭其難,未及期年,芟夷五王。”的控訴真的算不上全是造謠,諸王是不是無罪我們不知道,但是短短時間內五位太祖皇帝的親兒子被處置的慘狀可是看在天下人眼裏。政治上能把一把好牌打爛成這樣的,真實無敵……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