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父母,我们也是人,也会有自己的情绪,但别忘了告诉孩子:“这是爸爸(妈妈)自己的事情,和你没关系。每个人都不完美,千万别让孩子一直觉得“自己不够好”而苛责自己,让他们知道,不完美,也会为人所爱。

原标题:《不完美的她》:那些问“是不是我不够好”的孩子,怎么样了?

最近我在看一部热播剧《不完美的她》。

剧中周迅扮演的林绪之五岁时被生母“抛弃”,跟着养母长大。养母很有能力,家境很好,也很在乎林绪之。

可是林绪之从小被“抛弃”,心理存在一些问题,总是怀疑自己哪里不好。她性格孤僻、有社交恐惧症、还总做噩梦......她想知道自己是谁,一直寻找自己的生母。当她终于找到生母时,问了两句话,刺痛了我。

一句是:“为什么抛弃我?”

还有一句是:“是我做错什么了吗?”

我想,在遇到某些困难时,很多人都这样问过自己。

做一件事情得到评价时,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负面评价上面;

和别人产生冲突,明明自己占理,也总是要反省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

如果别人态度冷漠,就会觉得是不是自己说错话了,或者哪里做得不够好;

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让自己辗转反侧;

工作一遇到难题,就会强烈地自我怀疑;

工作一出现问题,就会贬低自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做不好。

如果你也有这些感受的话,或许你也中了“我不够好”的招,这种自我评价往往会让大家感到非常疲惫。

那这种自我评价是怎么来的呢?

很有可能是你从小就携带而来的。

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是没有自我认知能力的,他们的自我意识是在1岁以后才形成的。

那他们怎么形成自我认知呢?

人都是通过周围的环境来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而孩子最主要是通过周围的带养人(常常是爸爸妈妈)的评价和态度而形成自我认知。

妈妈生气了,是不是我哪里不够好?

爸爸打我,是不是我哪里不够好?

奶奶总是打击我,是不是我哪里不够好?

长期在这种环境之下,他们渐渐被催眠,认同家长的这些语言和反应。

在《不完美的她》中,还有一个小女孩令人心疼,她是七岁的穆连生,她总是笑着,可并不代表她是开心的。

妈妈的男朋友把她装进箱子里,被妈妈找到时,满头大汗,差点被闷死,但她跟妈妈说的第一句话却是:“被妈妈找到了,真好玩!”

被妈妈的男朋友虐待,去找爷爷奶奶,结果发现爷爷奶奶搬走了,明明很失落,却佯装高兴:“爷爷奶奶搬去海南疗养了,我真的很开心的。”

妈妈和男朋友到海边玩,把她一个留家里,跟妈妈打电话的时候,她还是乖巧地问:“妈妈,那你开心吗?”

她努力地表现地乖巧,生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惹妈妈不高兴,可是妈妈还总是不高兴,甚至想要把她扔掉。

“是不是我不够好,妈妈才不高兴?”“是不是我不够好,妈妈才不想要我?”

就这样,莲生成为了一个自卑没有安全感,总觉得“我不够好”的孩子。

可怕的是,一旦形成这种认知,人就无法全面看待事物和现实,只会选择性地看符合自己认知的那些事情,因为一件事情全面否定自己。积木倒了,他们心里会想:“看吧,我果然不够好。”

他们也会过度反思,一个事情就算过去了,但还是会沉浸在这件事情里,反复、被动地思考,长时间沉浸在消极情绪中。

他们也会过度敏感,对别人的情绪和感受更为在意。

不断揪着自己做的不好的事情,渐渐变得越来越不自信,“我不够好”的感觉也越来越强烈。

而这种认知,如果不加以觉察,就会跟着孩子一生,也折磨他们一生。

我们可能会在某些方便表现得不太好,但那不是全部;我们可能某个时刻表现得不是很好,但也有很好的时刻。当我们表现不好的时候,这不代表我们就是很差劲的,就像电视剧的名字,我们只是不完美,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

为了避免孩子形成“我不够好”的自我认知,我们该怎么办?

1、不要总是打击孩子

打击孩子,是父母用最直接的语言告诉孩子:“你不好”。

2、接受孩子当下的状况,不要在内心里给孩子设置“参照对象”

我们常常无意识在心里给孩子设置一个“参考对象”——别人家孩子,或者是设置一个“标准”。

“正常孩子”一岁多可以说话了,你怎么还不说?“正常孩子”都很懂事乖巧,你怎么天天调皮捣蛋?我们无意识地拿着孩子比较,也无意识地向孩子传递“你不够好”的信息。

3、如果是自己的情绪,告诉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也是人,也会有自己的情绪,但别忘了告诉孩子:“这是爸爸(妈妈)自己的事情,和你没关系。”

很多孩子会认为爸爸妈妈不开心都是自己表现不好造成的,如果不告诉他们,他们就会小心翼翼地讨好。

每个人都不完美,千万别让孩子一直觉得“自己不够好”而苛责自己,让他们知道,不完美,也会为人所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