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詩詞節目遍地開花,可是由“老戲骨”王勁松主持的《鄰家詩話》依舊鶴立雞羣。王勁松這幾年因爲精益求精的敬業態度,常常在輿論中成爲年輕演員的榜樣,最近幾年他減少拍戲數量,很重要的原因,正是爲了籌備《鄰家詩話》。

可以說,《鄰家詩話》的成功,某種程度是王勁松個人品牌效應的成果。

以《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爲代表的大部分詩詞節目走的是遊戲和競技的路線,《鄰家詩話》的定位,則是“詩歌庭院雅集”。

所謂雅集,是文人談笑風生聊學問的場合。爲了凸顯雅集的氛圍,節目的取景場地並不在攝影棚,而是放在一個露天的庭院裏。

除了主持的王勁松以外,常駐嘉賓還有文學教授酈波和國樂大師方錦龍,他們會對詩詞的歷史背景信手拈來地講解,也會在把盞言歡之際即興彈奏一段傳統樂器。節目的客座嘉賓中,雖然也有年輕的歌手或演員,但這些年輕藝人並非一般意義的流量明星,他們或借力古詩詞寫就自己的歌曲,或在古裝大戲中扮演過角色,他們的作品,依舊繞不開“詩詞”這個主題。

《鄰家詩話》切入點很小,每期節目只選一首詩詞作爲主題進行深入討論。這些詩詞,有大多數人兒時就朗朗上口的《靜夜思》,有講述友人話別的《渭城曲》。他們會通過《垓下歌》追溯到《史記·項羽本紀》,討論項羽與劉邦的同時,還會辨析貴族與草根的行事風格差異;也會一邊品茶一邊吟誦納蘭性德的《浣溪沙·誰念秋風獨自涼》,進而將話題延展到茶與詩微妙的關聯。

詩詞與生活的息息相關,是《鄰家詩話》之所以叫“鄰家”的原因。幾位嘉賓並不因爲這是文化類節目就故意擺出一副曲高和寡、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會對打動他們的詩句,如實地進行反應,並且分享自己的回憶。

在《渭城曲》一期中,幾位嘉賓分別追溯自己當初到外地求學、工作與親友告別的場景,也會分享在與老友重逢後,抑制不住內心情感崩潰大哭的故事。相信這也是這檔節目受歡迎的原因,不僅是因爲她對傳統文化進行歌頌和傳承,也因爲她觸動了人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在節目順利收官後,王勁松在微博上感謝觀衆的一路支持。他戲言這是“一羣瘋子”倒騰出來的節目,做出這檔既沒娛樂效果也沒巨星加持的節目,全憑滿腔熱血和對傳統文化自發的熱愛。好消息是,《鄰家詩話》的第二季已經在籌備中,希望主創的誠意和用心,能獲得最大的回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