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到武汉,喻成波所带领的浙江援鄂第二批返浙医疗队便整建制接管了武汉疫情较严重的武汉市第四医院西院三个病区内的全部病人。马青娜是浙大一院重症监护室的护师,1993年出征的她也是浙大一院这批援武汉的队员中年纪最小的一位,出征时,马青娜坚定地说:“我还没成家,更没有孩子,牵挂会少一些,我应该去武汉。

钱塘花开,英雄凯旋,在杭城人民的日夜期盼中,今天下午,浙江援鄂第二批返浙医疗队乘坐飞机抵达杭州萧山机场,队员们走出舱门,手持国旗,向家乡的亲人们挥手致意。

从1月25日出征武汉,浙江援鄂第二批返浙医疗队已经在武汉奋战了58天,今天上午,在回来的路上,武汉人民为抗疫英雄们举行了隆重的送别仪式,武汉街头车辆鸣笛致敬,警车开道。

这批归来的援鄂医疗队员包括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四名队员,他们分别是感染病科主任医师喻成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符一骐、感染病科主管护师刘烨、重症监护室护师马青娜,其中感染病科主任医师喻成波是浙江援鄂第二批返浙医疗队的组长。医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副院长顾国煜代表医院到机场迎接。

喻成波:“从未知到崩溃到心安”

回想起大年初一从杭州出发驰援武汉的场景,喻成波至今历历在目。他说自己当初是凭着勇气和意志主动报名去的武汉,内心对将要发生的一切都充满了未知。也正是这段从未知到崩溃再到清零关舱的经历,让他这一辈子都不会忘怀。

初到武汉,喻成波所带领的浙江援鄂第二批返浙医疗队便整建制接管了武汉疫情较严重的武汉市第四医院西院三个病区内的全部病人。“刚来武汉的时候,是最崩溃的时候,隔离病房每开一个病区,不到一天就会全部住满。”就是在大量病人涌入,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喻成波带领浙江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日夜奋战,一共收治了293名病人,治愈病人达到258名。其余病人已按照病情轻重分类移交给火神山医院或武汉市第四医院本院的医生继续后续治疗工作。

“我们成功治愈的患者中,年龄最大的是92岁的一位婆婆,本身也有很多基础性疾病。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不仅承担她的救治工作,还要承担其生活照顾工作。”喻成波说这位92岁的患者经过团队的治疗,恢复的非常好,出院的时候反复说是浙江医疗队在她90多岁高龄再救了她一命。

3月19日,是医疗队整建制接管病区关舱“清零”的日子,也正是这一天,武汉的新增病例为0,回顾这段经历,喻成波说人生中很少再会遇到这样的经历,对武汉有着生命中最特殊的情感。“我们完成了收治病例从293到20再到0的过程,也经历了武汉温度从0度到20度,仿佛经历了武汉的四季。现在的武汉樱花开了,和风送暖,春天真的来了。”

符一骐:“病人的口水喷到我的防护面屏上”

符一骐是浙大一院呼吸内科的副主任医师,听说了武汉疫情的消息,他第一时间联系科室主任报了名。初来武汉,病区要重新改造,病人不断涌入,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拖地、倒垃圾、清理医疗废物、送标本,很多都需要医护人员自己完成。符一骐说自己和队员们真的是来开疆辟土,以命相搏。

前线的战斗每天都是争分夺秒,和病魔的斗争也充满着风险和挑战。符一骐说有一次他给一位五十岁左右的病人吸氧,当时病人不停的咳嗽,突然呼吸窘迫,咳出的口水溅到了符一骐防护镜和防护服侧面,但符一骐还是一动不动地给他吸氧:“他吸上氧之后,举起右手缓缓地向我庄重的敬礼,目光坚定,当时我真的很感动。”

随着浙江省后续医疗队不断前来武汉支援,医护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团队的力量也越来越强,符一骐对武汉的环境也越来越融入,最近几天,听说了要离开的消息,他还是有些不舍得。“最近都在和大家合影留念,我想我们终于把武汉还给了武汉,可以没有遗憾地离开了。”

刘烨:“在楼顶看着这座城市,车开始多起来了,突然很舍不得”

刘烨是浙大一院感染病科的副护士长,1月25日出征的那天,刘烨坚定地说:“我想去,我要去,让我去。”这个看上去个子不大的女孩爆发出的能量感染了在场的很多人。

在武汉,刘烨感受到了战场的残酷,穿着防护服每天连续工作4-6个小时,大家都在挑战生理极限。衣服湿透了再干,干了又湿。由于戴3层手套,平时简单的静脉穿刺操作都变得很难。打针时刘烨便多跟病人聊天,让他们放松,减少紧张引起的静脉痉挛。为了更好地防控疾病,取消了病房里的家属陪护,病人的生活照料便全由护士接管过来。有危重病人大便解在床单上,甚至解在地上,护士们都是脏活累活抢在前面做,病人家属送东西也不方便,尿壶、便盆、卫生纸,刘烨都会给病人买。有一次她拉着板车去运物资,保安当时说:姑娘你小小的个子,好厉害啊!刘烨说:“如果怕吃苦,我就不干护士了。”

这两天得知要回武汉了,刘烨说她有时候站在顶楼上看着这座城市,看着武汉城市的街道上车开始多了起来,由衷地感到高兴,觉得自己这50多天来的辛苦都没有白费,现在她最想做的就是赶紧回去看看自己的小家,老公从大年三十也一直在抗疫一线值班至今,儿子都是由老人照顾,她想赶紧回去告诉儿子:“妈妈把怪兽成功打败了。”

马青娜:“我一定会再来一次武汉,这是我和武汉的约定。”

马青娜是浙大一院重症监护室的护师,1993年出征的她也是浙大一院这批援武汉的队员中年纪最小的一位,出征时,马青娜坚定地说:“我还没成家,更没有孩子,牵挂会少一些,我应该去武汉。”

对马青娜来说,奋战的日日夜夜中,有深夜接收多位重症患者、拖班没赶上回酒店的车、手套里泡得皱巴巴的皮肤的记忆,也有病中喊着要喝汽水的85岁大爷,元宵节为患者折千纸鹤的“趣事”……这些,串联起这位90后眼中最真实的战“疫”画面,也被她一点一滴地记录在了前线的日记中。

这两天马上要随队回杭,马青娜说总能听到附近的居民楼上传出的武汉人的呼喊声和感谢声,“谢谢浙江队的医护人员,谢谢你们的辛勤付出。”虽然她看不到这些呼喊人的脸庞,但这一声声的呼喊流入了她的心田,暖入心底:“这是一座对我来说有着特别感情的城市。它有我奋斗的汗水,也有我感动的泪水,还有太多的故事。武汉的樱花真的很美,我一定会再来一次武汉,这是我和武汉的约定。”

文字:浙大一院宣传中心

部分结合自****健康客户端

图片:章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