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次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當時有利的國際環境以外,還有日本內部的歷史原因。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它爲日本政治、經濟的近代化發展掃除了障礙,爲日本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日本在明治維新完成後工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這當中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爲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部分。
從內部原因上來說:
幕府統治早已腐化,不得民心。早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國內就出現了反對幕府統治的呼聲。日本擁有着獨特的地理條件,身爲一個島國,面積狹小,因此無論是政策還是技術都比較容易普及全國,並且狹小的地理環境也使日本比較容易形成統一的市場環境。這些條件爲之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推動了之後工業的發展。
從外部原因上來看:
當時世界處於自由競爭資本時期,顯然,相對於日本來說,疆域廣闊中國的吸引力更大,
所以西方列強在掠奪資源的侵略過程中將主要力量放在了中國,這爲之後日本的發展營造了一個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

(一)生產關係的變革
明治維新運動推翻了日本德川幕府的封建統治,爲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日本的明治維新是一場由國家高層發起的,以全面西化爲主要形式的改革運動。
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了新的政府,明治政府爲了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頒佈了一系列政治措施,使日本全面順利走上了資本主義的新道路。
首先在政治上,日本借鑑了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同時通過“廢潘置縣”剷除了過去封建割據勢力,實現了全國範圍內的統一管理,這爲之後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市場條件。
在經濟上,政府通過改革封建等級身份,增加了自由勞動力數量,通過土地改革廢除了傳統的“領主制”,確立了新興地主和自耕農的土地所有權。並且取消了過去冗雜的賦稅制度,全國統一隻交納3?地稅,賦稅採取貨幣交納的形式。賦稅額度固定,不會像改革之前那樣經常改變。
當時的日本貴族被稱爲“華族”,而官員被稱爲“士族”,在明治維新之前,他們的俸祿採取的是終身年俸制,明治維新以後改爲一次發放公債和部分現金的方式。很多貴族以及官員,靠着政府發放的這一大筆公債和現金成爲了資產家。他們將這些財富投資在金融業、工業等領域。在這些人的投資下,日本的工業的發展擁有了資金支持。
與此同時,政府鼓勵商人貸款,扶植私人企業。明治維新之後,政府取消了官吏的世襲繼承製度,任用積極進取的近代工人來管理政治事務。
同時,國家將散居的下級武士吸收到了新建的工廠當中,讓他們學習先進的工業技術,很快這些人成爲了工業管理的專業人才。

(二)積極學習歐美先進制度:
明治維新之前同中國一樣採取的是“閉關鎖國”的外交態度,在明治維新以後爲了儘快發展資本主義,明治政府明確宣佈“求知識於世界”。
同時在國內日本政府大力推行“全民開化”,倡導民衆閱讀西方著作,學習西方的生活習慣。
1871年後,明治政府先後派出了多位大使前往歐美國家進行考察,考察的內容極其廣泛,從政治到經濟,從軍事到文化。1873年,政府派出的代表團相繼回到日本,確立了“文明開化、富國強兵”的改革目標。
一開始日本政府採取的是全面西化的態度,可是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於是政府將這些措施進行了改善,創造出了一條更適合日本的近代化體系。這一體系大大促進了日本的工業化發展。
(三)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在教育方面,日本政府大力發展近代資產階級性質的義務教育,改變了過去教育由貴族壟斷的局面。政府提出無論男女老少都要接受義務教育,同時政府將全國劃爲八大學區、32箇中學區和210小學區。總計設立有8所公立大學,245所中學,5萬多所小學。

爲了保證教育資源,日本政府相繼設立了多所師範院校,同時聘請了近千位國外專家前往日本任教。 在教育內容上以灌輸愛國思想爲主,這爲之後日本的對外擴張奠定了思想基礎。除此之外,學校還側重於爲學生傳遞先進的思想理念。在這種近代教育下,日本民衆的知識水平普遍提高,這促進了日本的科學技術發展,爲工業的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四)日本獨特的地理環境及民族文化
因爲日本身爲一個島國,面積又比較狹小所以相較於其他國家來說日本在文化上擁有一種“孤獨感”,對於外來國家的刺激更加敏感。在進行變革時,日本更容易將改革成果普及到整個國家。
在千百年的發展中,日本由於地理位置的影響,比較容易產生自然災害,或許是災害的影響,日本並沒有形成一種長久性的歷史文化。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民族是充滿危機感的,因此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冒險探索精神。
縱觀日本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日本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文化的輸入國,日本習慣去模仿其他國家的先進文化,比如說“大化改新”時日本從中國輸入了大量的文字、制度、宗教、禮儀等。明治維新後也是如此,
在學習西方制度的時候,日本並不會產生一種自卑感,在他們看來學習強者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情。就是這種思想影響了日本的近代化發展。

(1) 良好的國際環境
明治維新時期,國際環境相對和平。美國忙於國內的南北戰爭,德國和意大利正處於統一的高潮期,俄國也在進行着農奴制改革,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更是牢牢牽制着列強。
在這種局面下,列強對於日本的改革各自心懷鬼胎,並沒有形成一致的態度,並且西方列強在侵略日本時並沒有與日本封建勢力勾結,更沒有強大的利益聯繫。
在這種條件下,日本改革的結果對列強來說意義不大,所以日本在改革時期並沒有受到列強的阻礙。

(2) 西方技術的支持
在明治改革之前,日本西南地區就已經和荷蘭建立了密切的貿易往來關係,很多知識分子以及士族通過荷蘭人的介紹,瞭解到了西方的先進思想和科學技術。
這些人被稱爲“蘭學家”,在明治維新之前,他們發起了一場思想改革運動 他們將西方的先進文明傳入了日本,改變了日本傳統的地理觀、世界觀,使日本社會深入瞭解到與西方先進國家的差距。這爲之後明治維新奠定了思想基礎,同時在進行思想啓蒙時,他們也讓民衆意識到西方科技力量的強大。
西方的科技文化給日本提供了改革方向。使日本在進行明治維新改革時擁有了模板可以借鑑。同時日本所引進的科學技術,也大大推動了工業的發展。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它爲日本政治、經濟的近代化發展掃除了障礙,爲日本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次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當時有利的國際環境以外,還有日本內部的歷史原因。
這場改革告訴我們在改革時不可盲目借鑑,在學習先進技術時要有選擇、有批判。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捨棄文化本身消極落後的部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