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眼看着吳三桂氣勢如虹,觀望的孫延齡、耿精忠於康熙十三年先後叛變,這樣一來,南方已有云貴川湘閩五省叛國,大清的平叛戰爭難度進一步加大,清朝危如累卵。叛軍首領吳三桂卻在這個時候病死,打破了原來的均勢,軍心打亂的吳軍被康熙帝看到了破綻,清軍的戰略反擊開始。

康熙十二年,吳三桂兵變,打出反清旗幟,剛剛平定了鰲拜的愛新覺羅.玄燁。迎來了親政後的第二次大考。和四年前朝堂內部的鬥爭不同,這次是大清國南邊的半壁江山對滿清統治根基的直接威脅。誕生不久的清帝國眼看命懸一線。

康熙被譽爲千古聖君,在他的文治武功下,大清纔有了280多年的根基,在他之前,地圖上的清帝國只是沿着海岸線向南延伸的一個條狀地帶而已。雖然雲南的吳三桂、廣東的尚可喜和福建的耿精忠名義上歸順大清,但誰都知道,這三個南方的漢人藩國其實就是獨立王國,他們有着自己獨立的行政權和軍事權,而且他們的領地連成一片,面積總和跟北方的清廷統治區也沒有多大差距。

但是在吳三桂剛剛起兵的時候,這個千古聖君還只是一個不到20歲的毛頭小夥子,捉拿鰲拜的順利,讓他志得意滿,躊躇滿志地想着做一個千古一帝,所以在他的眼裏,聖君治下安能有割據勢力,三藩必須剪除。

其實清廷內部對削藩是極力反對的,其中以孝莊太后最爲堅決,他以老辣的政治手腕和高超的戰略智慧,苦口婆心地規勸年幼的孫子,三藩之事急不得,只能慢慢處置,三個藩王都已經步入晚年,年輕的皇帝完全可以跟他們耗時間,等他們老死,然後從容處置三個藩國。

可是一代聖君的銳氣在那個荷爾蒙旺盛的年紀根本不可能得到壓制,康熙執意削藩。被逼的平西王吳三桂在雲南率先起兵,自稱招討兵馬大元帥,於康熙十二年向湖南進軍,並得到貴州、四川的率先響應。

明朝將領出生的吳三桂一路勢如破竹,清軍只能節節敗退。實力的天平從戰爭的一開始就向着叛軍一方傾斜,局勢越來越不利於康熙。眼看着吳三桂氣勢如虹,觀望的孫延齡、耿精忠於康熙十三年先後叛變,這樣一來,南方已有云貴川湘閩五省叛國,大清的平叛戰爭難度進一步加大,清朝危如累卵。

我們已經無法考證,這個時候的康熙皇帝心裏到底有沒有爲自己急功近利的削藩令後悔。但是自己捅出來的簍子,還是必須得自己去補。好在他確實是戰略上的奇才,危急關頭冷靜部署,軍事手段和政治手腕配合運用。一方面增派八旗精銳開赴前線增援,甚至打破傳統重用漢族將領;另一方面緩撤尚可喜、耿精忠二藩,以孤立吳三桂。

另一頭,叛軍的強勢和吳三桂的戰略目標其實並不匹配。雖然連戰連捷,但是吳三桂只希望通過這場戰爭達到劃江而治的目的,並沒有想把滿族人打回關外,重拾漢人江山。因此當吳軍打到長江南岸後,就不再渡江進攻,北岸的清軍爲避開氣勢正盛的吳軍,也不渡江南下,雙方隔着長江形成了對峙。

在吳三桂向東西兩翼展開,佔領江西和陝西后,真正實質上進入了戰略僵持階段。對於參戰雙方來說,這就是比拼後勤保障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的時候。叛軍首領吳三桂卻在這個時候病死,打破了原來的均勢,軍心打亂的吳軍被康熙帝看到了破綻,清軍的戰略反擊開始。

從嶽州開始,反撲的清軍先後拿下了長沙、荊州,湖南全境基本平定。緊接着是漢中、成都、重慶被清軍攻克。此時,叛軍的全線潰敗已不可避免。

康熙十九年,叛亂被徹底鎮壓。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終於結束。從吳三桂和康熙的長遠態勢來看,這可能是一場康熙必將獲勝的戰爭,在整個過程中,康熙都表現得比吳三桂更有戰略眼光,也更年富力強。戰爭以吳三桂的病逝爲轉折點開始向清朝傾斜,巧合地印證了孝莊太后“熬死吳三桂”的戰略部署。對於銳意進取的康熙來說,這多少有點諷刺,事態的發展證明了自己皇祖母的英明,而自己的冒進卻差點葬送了祖宗的江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