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爲我國曆史上第一部詩集,《詩經》的創作過程一開始是由官方驅動的,周王室爲了完善宮廷禮儀,需要配以禮樂,就專門設置了采詩官,從民間蒐集網羅各地歌謠,用在了各種儀式上,王家貴族又在宴請、狩獵等活動中創作詩歌,在公元前6世紀左右,這些來源多元的詩歌被彙編成了一本集子,稱爲《詩》,共有305首,因此又稱“詩三百”。這個時期的詩歌主要描寫人民羣衆生活的苦難,以白居易爲代表,他繼承了《詩經》和漢樂府的現實主義創作傾向,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掀起了一股新風,即新樂府運動。

詩歌是中國文化這條大河的重要支流,用優美的文字來記敘故事、抒發感情是華夏先民思想文化早熟的體現。現在的中國人,不管受教育程度高低,多多少少都能背誦幾句押韻的詩句,這就是厚重的詩歌文化給我們每個人留下的文明印記。那麼,高度發達的漢語詩歌文化是怎麼形成的呢?先秦時期

華夏文明初現時,文字還沒有發明,但是最質樸的詩歌已經產生。他來自於勞動人民日常的生產活動和歌舞遊戲。這些短短的語句無法用書面的形式記錄下來,只能口口相傳,以歌謠的形式傳播。

上古時代的詩歌基本上沒有被記錄下來.《吳越春秋》中《勾踐陰謀外傳》所載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宍,古‘肉’字,指鳥獸之類獵物)”被認爲是比較原始的獵歌,但還沒有證據能證實這種猜測。

直到周朝建立,詩歌纔有了發展成熟的條件,慢慢由民間轉向了宮廷,從質樸的敘事轉向了意境的感知。

《詩經》

作爲我國曆史上第一部詩集,《詩經》的創作過程一開始是由官方驅動的,周王室爲了完善宮廷禮儀,需要配以禮樂,就專門設置了采詩官,從民間蒐集網羅各地歌謠,用在了各種儀式上,王家貴族又在宴請、狩獵等活動中創作詩歌,在公元前6世紀左右,這些來源多元的詩歌被彙編成了一本集子,稱爲《詩》,共有305首,因此又稱“詩三百”。到了漢朝武帝時期,儒家將《詩》列爲六經之一,被奉爲經典的《詩》從此成爲了《詩經》。

《詩經》豐富地表現了古人的社會風貌和日常生活,從地域廣度和時間長度上來看,都堪稱恢弘,記錄了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北至黃河北岸,南至江漢流域的民風習俗。漢朝先有齊、魯、韓三家詩立於學宮,後來又有毛亨、毛萇曾註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

歷代儒學家對《詩經》做註解的頗多,較著名的有朱熹的《詩集傳》、王先慊《詩三家義集疏》等。

《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風》又稱《國風》,一共有15組,稱爲十五國風,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風”本是樂曲的統稱。國風是當時的地方流行歌曲,是民間歌手自發創作出的民歌,其內容駁雜,有對唯美愛情的傾述,也有對勤勞大衆的讚美,有對風土人情的記述,也有對暴政壓迫的憤懣,總的來說,國風是詩經中藝術成就最高的部分,也是對社會生活的描寫最爲真實的部分。

《雅》共105篇,分爲《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是專門用於祭祀等活動的詩歌。“雅”有“正”的意思,因此雅樂被認爲是在正式場合用的“正聲”,但其中小雅中也有些許民歌。

《頌》可以說是等級最高的詩歌,在宗廟祭祀的時候使用,演奏的時候要配以舞蹈,頌歌的目的主要是爲了稱讚統治者的德行,讚美他們的功績,或者祭祀鬼神。《頌》又分爲《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

《詩經》種有“六藝”的說法,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其中“風、雅、頌”剛纔已經介紹過了,“賦、比、興”指的是詩歌表現手法,“賦”指的是直陳其事,講述一個事情的起始和經過,“比”就是我們熟悉的比喻,用一個事物比擬另一個事物,而“興”則指的是意識的延伸擴張,眼見一個事物,聯想到另一個事物。

《楚辭》

到了戰國時代,詩歌由民間傳唱發展到了個別詩人獨立創作的階段。這種新趨勢的代表是楚國的著名愛國詩人屈原,代表作《楚辭》建立了新的詩歌體裁——騷體詩。 “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這種新型詩歌將中國詩歌向前推動了一大步。

《楚辭》中詩歌的作者是屈原和宋玉。由於詩人本身具備的高度文化修養和思維能力,這些詩歌比起《詩經》中的民歌來具有更高的語言文學價值,感染力也更強,所傳遞出的精神內涵更爲豐富。“敘情怨,則鬱伊而易感;述離居,則愴怏而難懷;論山水,則循聲而得貌;言節候,則披文而見時”(劉勰《文心雕龍|辨騷》)

如果說《詩經》在用民歌描繪先秦時期華夏大地的風貌萬物,屈原則在《楚辭》中寄託着自己天馬行空的幻想,是一部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鴻篇鉅製。在他的騷體詩中,可以看到迸發的愛恨情仇、赤誠的愛國熱情、玄幻的神話故事,不一而足,精彩紛呈。

《詩經》和《楚辭》是先秦時代兩座巍峨的山峯,一座代表着現實主義的最高水平,另一座則指引着浪漫主義的方向。騷體詩更是突破了《詩經》的四言格局,將句子加長,篇章也更長,所描摹的事物和抒發的情感都更加的細膩和貼切。變革的先河已經打開,更豐富的詩歌創作等着後人去探索。兩漢時期

漢樂府

樂府是音樂機關,其主要作用是採集民間詩歌,加以配樂,然後用在祭祀和朝會等重要儀典場合。“漢樂府”即是指漢代的樂府詩,或者直稱“樂府詩”或“樂府歌辭”,他代表了漢代詩歌的最高成就。

漢代樂府詩以敘事爲主,因此一般認爲他和《詩經》一樣,屬於現實主義作品。《詩經》中經常出現抒發感情的詩篇,但是漢樂府更多的是對現實生活的描寫。從漢樂府詩中,可以讀出漢代的民間生活狀態,其中不乏百姓生活的疾苦、統治階級的壓迫、長時間戰爭對社會生產的破壞,對自由的男女愛情的嚮往,其中《孔雀東南飛》、《陌上桑》等都是傳世的名篇。漢樂府也實現了對《詩經》四言詩的突破,詩句長短並沒有嚴格的限制,創作風格比較自由,比起《楚辭》來,也是一個全新的解放。

《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原題爲《古詩》,最早收錄在梁代太子蕭統所編《文選》裏面。其中的詩並不是一個人所作,而是由地主階級中的民間詩人合集完成。《古詩》奠定了五言詩的基礎,也是漢代五言詩的最高成就。唐朝

唐詩是中國詩歌藝術的一座寶庫,是詩歌的黃金時代。在不到300年的時間裏,湧現出了衆多才華橫溢的天才詩人,他們的創作各具特色,將詩歌藝術推向了最高峯。由於星光太過璀璨,我們只能分時段介紹他們。

初唐

著名的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是開窗唐詩的主要詩人。他們把詩歌創作的選題對象擴大,創作體裁也出現了新的風向,五言八句律詩在他們手上初步形成。經歷了南北朝四百年亂世的動盪,唐建國之初的詩歌沿襲了南朝詩歌的陰柔和纖弱,唐初詩人大膽創新,向漢魏的雄渾風格取材,創作出了《感遇詩》這部革新之作。

盛唐

盛唐詩人中除了李白、杜甫兩座高山外,還有一大批成績斐然的詩人。他們中的一類以歌詠田園山水的優美風光見長,在詩歌中寄託快樂的俗世生活,代表人物是孟浩然和王維;另一類則是遒勁有力的邊塞詩人,他們用詩歌抒發自己的愛國激情和民族情懷,或描寫邊塞大漠黃沙的雄渾風光,或感傷戰爭給百姓帶來的無盡苦難,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岑參、王昌齡、王煥之等。

作爲詩壇的天皇巨星,李白一登場就帶着一股仙氣,他散發着屈原的浪漫主義色彩,天賦和勤奮又幫他創作出了全新的個人風格。李白的詩歌常常借題於天文地理、古今人物、歷史故事、神話傳說來傳遞詩人胸臆。意境悠遠綿長,載體龐雜豐富,所以李白的詩歌讀起來氣勢恢宏,波浪滔天,彷彿宇宙萬物都是詩人信手拈來的創作源泉,都能爲詩人所巧妙運用。

李白的內心慷慨激昂,從他恢弘的比喻和誇張詩句就能體現出來。“捶碎黃鶴樓”,“倒卻鸚鵡洲”, “白髮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一風三日吹倒山”凡此種種,都是詩人不拘一格的語言表達,卻傳遞出內心真實的濃烈情感。

中唐

中唐的詩歌隨着社會政治的衰落,而出現了表現對象的轉移。這個時期的詩歌主要描寫人民羣衆生活的苦難,以白居易爲代表,他繼承了《詩經》和漢樂府的現實主義創作傾向,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掀起了一股新風,即新樂府運動。與白居易同時代的韓愈、孟郊等人則開創了另一種詩歌風格,他們把語言風格、文學技巧融入詩歌,擴展了詩歌表現形式,但卻讓詩歌更加的形式化。

晚唐

晚唐時期的代表詩人是杜牧、李商隱,並稱“小李杜”。杜牧擅長七言絕句,《過華清宮》、《山行》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詩中辭藻秀麗,才思俊朗。李商隱則擅長寫愛情詩,其特點是對仗工整,用典精巧。結語

詩歌是一門語言藝術,更是人類意識的高級表達形式,中國詩歌豐富的創作成果,顯示了古人對社會人生和現實生活的深沉思考。沉浸在如此深厚的文化寶庫中,對詩歌的學習和研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