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精彩的小说,终究也有结局;再漫长的人生,也会迎来终点。就在10月30日,著名的金庸先生,在香港驾鹤西去,享年94岁。

01

无人不晓的金庸,原名查良镛,

他撰写的十四部武侠小说早已成为经典。

可以说,只要是个华人,

很少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

或者其笔下的人物,

比如郭靖和乔峰。

除了文学家的头衔,

他还是香港报业《明报》的创刊人,

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

香港富豪榜排第64位的企业家。

02

半个多世纪以来,

无论外界对金庸作出如何评判,

他在武侠神坛首屈一指的地位,

始终未曾有半分动摇。

在公众的形象里,

他总是一副文质彬彬的模样,

衬衫扣子会系到最上面的一颗,

领带扎紧顶到喉结,

标准的国字脸上,架一副细框眼镜。

但就是这样一个书生,

却用他健硕犀利的文笔,

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江湖,

并为几亿人带来了美好的想象与追忆。

03

如今,金庸走了,

他曾闪耀过的20世纪也已渐行渐远。

金庸晚年的生活安排,

像极了他笔下所有的武林高手

——盛年成名,年老时,金盆洗手,

退出江湖,隐于田园。

尤其在他晚年的时候,

他基本就不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

真的过起了一种退隐江湖的安静生活。

04

曾有媒体专程来到香港,

希望能得到晚年金庸的,

哪怕是一星半点的消息,

但金庸所在报社

——明河社的回复却是:

“可知的都已知,

未知的或许就是不愿说的隐私,

那就让它一直不可知下去吧。”

05

活到94岁的金庸,显然算是高寿。

事实上,

在其晚年,

金庸似乎并没有什么负担。

他曾说,自己的养生秘诀就是:

不忧愁,开心。

平时,他喜欢读历史性的书籍,

每天读书大概4个小时。

以前做报纸时,

他经常要上夜班,

早晨四五点钟才能睡觉,

有时下夜班后还要玩一会牌,

这个习惯一直沿习到他生命的终点。

不过,即使是90岁高龄,

金庸仍然没有放弃学习,

他的友人曾对媒体称,

金庸晚年想完成人生的转型,

从文坛向学界进军。

由此看出,在他内心里,

治学可能比写小说更有地位吧。

06

事实上,金庸与学界结缘已久。

他75岁时,

曾受邀担任浙江大学的人文学院院长。

他还明确表示,

要考他的博士生不容易,

不仅要把规定的论文按时寄过来,

三年内还必须完成两篇高质量的论文。

虽然金庸早就名满天下,

但他也承认学问不够,

是自己人生的一大缺陷。

为此,81岁时,

金庸为修读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

还特地飞赴当地上课。

5年后,经过努力,

他终于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07

最早的时候,

金庸是以写时评闻名,且以报人自居。

他曾在上海《大公报》、

香港《大公报》及《新晚报》

任记者、翻译、编辑,

1959年创办香港《明报》,

并任主编兼社长长达35年。

期间还创办了《明报月刊》、

《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

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

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

《明报》集团公司。

他一生写有近两万篇

社评、短评,且篇篇切中时弊。

其笔锋雄健犀利,

在华语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曾被人誉为“亚洲第一社评家”。

08

尽管最初的梦想不是当作家,但金庸

其实很早就显露出过人的写作天赋。

他曾以林欢为笔名,

为长城电影公司编写剧本;

也曾以姚馥兰为笔名撰写电影评论。

后来,他与梁羽生定下武侠小说之约,

将自己名字中的“镛”字一分为二,

这才有了后来我们熟悉的名字

——金庸。

自从他30岁左右

创作《书剑恩仇录》开始,

到1972年的《鹿鼎记》正式封笔,

他共创作了15部长、中、短篇小说。

短短的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14个字,却是几代人共同的青春记忆。

09

他的作品,曾被多次拍摄、

制作成影视作品、电脑游戏,

影响极其广泛。

有网友说,

金庸代表了武侠小说的一个时代。

但他书里的世界,

又何尝不是自己的人生。

金庸生于浙江,

那里就是他无法忘记的故乡。

因此,

在他笔下常常会出现有关江南的描写,

比如《白马啸西风》里,

就有这么一段话:

“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

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

倜傥潇洒的少年……”

10

读书的嗜好伴随金庸走过了一生。

2007年,他通过央视镜头对年轻人说,

如果关进监狱坐牢十年

但可以读书的话,他十分愿意。

此时他已年过八十,

那张正方形的脸轮廓犹在,

但两腮的肉已微微松弛垂下来,

江南口音依旧:

“人的一生什么困难都会经历,

唯有读书的乐趣和学问是自己的,

谁也抢不走。”

11

经历过人生种种波澜,

晚年的金庸,已经活得特别通透,

对世事看得也更加明白。

在《神雕侠侣》里有一句话,

写的就是离别:

“今番良晤,豪兴不浅,

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

咱们就此别过。”

很多年前,曾有人问他:

“人生应如何度过?”

他说:“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而现在,

确实已到了我们和金庸离别的时候,

只是世人今生已无法和他再相见。

12

92岁时,

金庸还为香港博物馆金庸馆撰写前言,

当时,可能连他也没想到,

这会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提笔。

正是在这篇前言里,

我们发现了金庸的百般辛苦与不易。

不过,我们怀念金庸,

除了他为我们营造的缤纷江湖外,

还有他诚实的人品,

比如他曾有言:

“要我财产完全不要,我做不到;

妻子儿女都不要,做不到;

名利不要,也做不到。”

但他还说,

如果必须在他小说中选取一个角色,

他最愿意的,

就是做《天龙八部》中的段誉,

因为“他身上没有以势压人的霸道,

总给人留有余地。”

13

为纪念金老,

请让本百家号,

附上他2年前的这篇文字

——《此心安处是吾乡》,

不长,请你耐心读完,谢谢!

我的故乡是浙江海宁。

那里是我的出生地,

童年和青少年生活的地方,

也是我接受启蒙教育

和完成中学学业的地方。

我毕业后去上海,

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来到香港,

当时才二十多岁。

初来乍到,最鲜明的感觉是天气炎热,

以及一句话也不懂的广东话。

还闹出一个笑话,

我初到埠,坐上白牌车,说去餐馆,

司机先生却载了我去差馆(警署)。

当时的香港在经济上、生活上、

文化上还比较落后,

有点到了乡下地方的感觉。

不过一般香港人坦诚直爽、

重视信用、说话可靠,

我很快就喜欢了他们,

觉得香港的人际关系比上海好。

想不到在这陌生的城市

一住长达七十年,

大半个人生都在这里度过。

我在香港结婚、生儿育女、

撰写小说、创办报纸,

家庭和事业都是在香港建立的。

我亲身见证了,

香港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兴旺,

逐渐成为国际大都会。

我也亲眼看到,

改革开放为国家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宋朝苏东坡当年远离故乡到岭南,

曾在一首《定风波》词里写道:

「此心安处是吾乡」。

对香港来说,我也是一个移民。

我来到香港,住的很是心安。

我的一切都是香港给予的,

我感激香港,

慢慢地也就把香港视为我的第二故乡。

我珍惜在这里的美好时光,

愿意好好爱护她,尽我的能力回报她。五年前,

曾德成先生代表香港政府同我会面,

提议设立金庸馆,

我当时表示万万不敢当。

经他耐心解释和诚恳劝说后,

只好惭愧接受了。

我很感谢许多读者

对我小说的喜爱和热情。

他们已经待我太好了。

我能为大家做点事,

很乐意,也是应该的。谨向曾德成先生、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文化博物馆,

以及为设立金庸馆努力的诸多朋友、

专业人士致以最诚挚的感谢!查良镛(金庸)丙申冬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