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看来,只有在乱世中,有些人的能力才会得到充分体现。如果是太平盛世,那些武功卓绝的人,似乎也只有靠边站的份儿。

说起唐朝,大家都会觉得了不起。因为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这个时代不仅有贞观之治,还有《贵妃醉酒》扯出的风流帝王李隆基。这是事实,但不全面。其实,唐代发展到晚期,像任何一个朝代一样,都处于江河日下的混乱状态。

中央政权的无力,正是一个王朝走向衰落的表现,这一点在晚唐来说,就是尾大不掉的藩镇割据:其时,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地方势力,大约有89个,他们常年互相争战,兵火不断,如此一去就是150多年。

当然,这些割据势力,主要分布在北方,南方的情形要好很多。通常的情况是,藩镇割据具有如下明显的特征:一是节度使是父子相承;二是不给中央政府纳税;三是行募兵制,不归朝廷调遣。也就是说,当时的藩镇就是一个独立的小王国。

晚期的唐王朝,虽然皇帝像走马灯一样换个不停,但谁都对藩镇割据的情况,睁只眼闭只眼,只要这些势力不是明目张胆地欺负朝廷,就不会受到攻击和根除。但轮到血气方刚的唐宪宗李纯上台后,情况就变了。

这个李纯并不简单。即使现在,还有人将他和李世民与李隆基并列,一向以明君的形象示人。而他统治期间的功绩,更被史学界称为是“元和中兴”。对此,即使是一生不得志的李商隐,也曾写下这样的诗,对其大加赞颂:“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看,在这位诗人眼里,李纯就是一个堪比三皇五帝的人物。

宪宗李纯掌权后,就采取了积极的削藩政策,对于一向骄横的各地藩镇,态度非常强硬,他决定选取一个割据势力开刀,杀鸡给猴看。首先进入李纯视线的,正是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吴元济本是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的儿子,吴少阳死后,按父死子继的惯例,通报一下朝廷也就是了。但骄横的吴元济,连这个事都不屑去做,直接拿过了父亲留下的权杖,接任淮西节度使,当起了这片的老大。

据史学考证,当时,淮西节度使的管辖范围,大致在今天安徽的北部,到河南的东南部,以汝南县为中心,其时这里叫蔡州。还有,淮西士兵向来以精锐善战,闻名于唐朝。时至今日,这个地方仍然是民风彪悍。

既然决定要消除吴元济,就得派一名自己信得过的人去打头阵。李纯选中的将领,正是李愬。如果不是这场战事,当时只是一名普通将领的李愬,可能就不会扬名青史。及至现在,中学课本里还有《李愬雪夜袭蔡州》的名篇。它讲述的正是这段历史典故。

李愬,字符直。甘肃洮州临潭人。有谋略,善骑射,历任卫尉少卿及坊、晋二州刺史等职。接到朝廷的命令后,作为总指挥的李愬,在认真研究了吴的兵力情况后,他先让河阳节度使乌重胤自西北,忠武军兵马使李光颜自东北,山南东道节度使严绶,寿州刺史令狐通等人,从不同的方向攻击吴元济,最后把吴逼到了孤城蔡州。

就在吴元济退缩至蔡州城,还没等喘口气时,李愬出手了,他先向吴军示弱,继而又像吕蒙一样“白衣渡江”,接着就对吴元济发起了总攻,以九千人兵力,夜袭吴元济的老巢蔡州,生擒吴元济,并一举平定淮西。

见吴元济被擒后,各藩镇恐惧不安,相继上表归顺。李愬又挟平定淮西之威,讨平淄青李师道,十一战十一捷,收复淄、青等十二州,幽州三镇也被其攻克,及此,藩镇割据对中央的困扰,就得到了有效缓解,出现了短暂的元和中兴局面,大唐国祚也因此得以延长寿命近百年。

李愬因其赫赫战功,被封为凉国公。后来,在平定幽州和镇州又起的叛乱时,李愬在战场上不幸身染重病离世,年仅49岁。卒后赠太尉,谥号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