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案:趁着皇帝小,自己是師傅,剛上臺,抓緊塞自己的人。〕可其奏【案:說皇帝不懂“致廷尉為下獄”,這話只能騙鬼了。

望之等患苦許、史縱【案:外戚也。兩代外戚。】,又疾恭、顯擅權【案:特殊身份的人。蕭望之這是將兩組強大對手推到對立面去了。】,建白以為【案:率先對對方發動攻擊,拉開元帝時期黨爭大幕。】:「中書政本,國家樞機,〔師古曰:建白者,立此議而白之。〕【案:中書機構的地位已經到了國家行政之根本的地步。外府的丞相行政體系完全城了配置擺設了。到此,可以說,從武帝開始歷經宣帝時期,國家行政的集權化又到了一個高度。自然成了競爭的目的。得此,就得天下之權。】宜以通明公正處之。〔處,昌呂翻。〕【案:提出新的選人的標準。這裏似乎是更像是從程序上來解決問題。但是根本還是再用什麼人的問題。司馬光是牢牢把握住政治的鬥爭是政權鬥爭的主線的。這裏當然是在爭奪政權了。所謂通明公正的標準,當然是說皇帝選人不通明公正了。通明的意思是.開通而賢明。

《荀子·強國》:"求仁厚通明之君而託王焉。"

《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后》:"知陛下有賢聖通明之德。"說皇帝不開通,當然是說皇帝死心眼,只是想着用自己的小圈子的人,這裏主要是指身邊的人,就是石顯和弘恭這樣的人。換言之,沒有打開用人的範圍,我們這些儒生纔有資格進入中樞執政啊。其實就是這個意思。要求元帝搞人事改革,擴大核心幹部的挑選範圍。】武帝遊宴後庭,故用宦者,非古制也【案:攻擊武帝。這是非常明確的攻擊武帝的人事政策和制度。還說是不是古制。這是瞪着眼睛說瞎話的。古制恰恰是向武帝的這種用人方法。用儒生纔不是古制呢。】。宜罷中書宦官,應古不近刑人之義。」〔師古曰:禮,刑人不在君側,故曰應古。近,其靳翻。〕【案:赤裸裸的攻擊、搶奪了。關鍵是如此明目張膽。】由是大與高、恭、顯忤。〔師古曰:忤,謂相違逆也。忤,五故翻。〕【案:派系已成。分成兩派,涇渭分明。】上初即位,謙讓,重改作,〔師古曰:重,難也;未欲更置士人於中書也。〕議久不定,出劉更生為宗正。〔散騎、給事中,中朝官也;宗正,外朝官也,故云出。〕【案:久不定的結果是讓劉更生開路走了。實則是開篇即敗 了一陣。可見皇帝心裏是不願意的。】

望之、堪數薦名儒、茂材以備諫官,〔數,所角翻。〕【案:趁着皇帝小,自己是師傅,剛上臺,抓緊塞自己的人。說真的只是感覺他們心理的急躁,彷彿一刻也等不得。這讓皇帝心裏怎麼想?這當然是把皇帝推到對立面去了。換言之,更換石顯等人,那其實就是要騎在皇帝的頭上當太上皇了。皇帝在謙讓,也不能讓你個師傅當太上皇啊。蕭望之其實這就是欺君了。所謂 的名儒,也不知道是誰。】會稽鄭朋陰欲附望之,〔會,工外翻。〕【案:蒼蠅自然要來。什麼人招什麼人。蒼蠅不叮沒縫的蛋。從鄭鵬這裏可以看出蕭望之的人品如何。】上書言車騎將軍高遣客為姦利郡國,及言許、史子弟罪過【案:一個會稽人怎麼能知道這些詳細的皇親國戚的內幕?此人能量不小。而且是瞅準了蕭望之的目的來的。其實就是蕭望之早早的將自己的想法公之於衆了。】。章視周堪,〔師古曰:視,讀曰示。以朋所奏之章示堪也。〕堪白:「令朋待詔金馬門。」【案:漢代以才技徵召士人,使隨時聽候皇帝的詔令,謂之待詔,其特別優異者待詔金馬門,以備顧問。唐初,置翰林院,凡文辭經學之士及醫卜等有專長者,均待詔值日於翰林院,給以糧米,使待詔命,有畫待詔、醫待詔等。宋、元時期尊稱手藝工人爲待詔,即由於此。唐玄宗時遂以名官,稱翰林待詔,掌批答四方表疏,文章應制等事。宋有翰林待詔,堂寫書詔。遼有翰林畫待詔。明清時,翰林院中仍置有待詔,掌校對章疏文史,但地位低微,秩從九品。其實就是顧問的性質。】

朋奏記望之曰:「今將軍規撫,雲若管、晏而休,遂行日昃,至周、召乃留乎﹖〔師古曰:問望之,立意當趣如管、晏而止,為欲恢廓其道,日昃不食,追周、召之蹟然後已乎﹖撫,讀曰模,其字從木。〕【案:此處規模依次就是立意、想法、思路的意思。提出了管宴和周召兩條路線。】若管、晏而休,則下走將歸延陵之皋,沒齒而已矣。〔應劭曰:下走,僕也。張晏曰:吳公子札食邑延陵,薄吳王之行,棄國而耕於皋澤。朋雲望之所為但如管、晏,則不處漢朝,將歸會稽,尋延陵之軌,隱耕皋澤之中也。師古曰:下走,自謙,言趨走之使也。沒齒,終身也。〕【案:連管晏之業都敢小看。這就是輕浮小人的特點,滿口胡噴,根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這種浮躁的心態躍然而出,爲了積極上位,說話就無底線了。】如將軍興周、召之遺業,親日昃之兼聽,則下走其庶幾願竭區區奉萬分之一!」〔召,讀曰邵。庶幾,居希翻。〕【案:把自己歸到了周公的陣營裏。】望之始見朋,接待以意;〔師古曰:與之相見,納用其說也。餘謂接待以意者,推誠待之,接以殷勤。〕【案:人以類聚,物以羣分。既然見了面,就說明有共同點。】後知其傾邪,絕不與通【案:邪在什麼地方?這是沒有說的。從後面似乎也沒有看到多邪,不過就是想當官罷了。此人志大才疏,心情狂妄,我覺得對於蕭望之這個同樣志大才疏的人來說可能是不好掌握纔是真的。來說是非者就是是非人,一個敢於攻擊當今皇親國戚的人,怎麼會把一個儒家起身的蕭望之放在眼裏?很可能是見面說了某些類似王愷運勸曾國藩以東南半壁而稱帝的話。】。朋,楚士,怨恨,〔張晏曰:朋,會稽人,會稽並屬楚。蘇林曰:楚人脆急也。〕【案:劉邦豈非楚國人?這話毫無水平。不過是藉口。】更求入許、史【案:浮躁的人的特點,沒有定性。這就是下層那些急躁冒進的人特點,他其實離貴族的圈子太遠,根本不熟悉人家裏面是怎麼運作的。道聽途說,揣測社會動向,就貿然進京求取功名了。想着依靠挑撥是非,作爲晉身之階。談何容易?天生被當槍使的料。】,推所言許、史事,〔推,吐雷翻。〕曰:「皆周堪、劉更生教我;我關東人,何以知此!」【案:此人的信息來源確實是大問題。貌似都不是這兩頭的人。這個人的身份值得懷疑。】於是侍中許章白見朋。〔見,賢遍翻;下同。〕朋出,揚言曰:「我見言前將軍小過五,大罪一。」〔前將軍,謂望之也。〕【案:告密是何等機密的事情?還到處宣揚,這不是找死嗎?如此行事,只有思路一條。】待詔華龍行汙穢,〔師古曰:華,音胡化翻。姓也。行,下孟翻。〕欲入堪等,堪等不納,亦與朋相結【案:居然又結識了一個人。時代的風氣,浮躁的,動盪的,從輿論上就開始不安定的社會狀況,從這兩個人來看就已經很清晰了。下層的人因爲立功進入貴族的通道其實是已經被封閉,那麼就只能採取這種鋌而走險的路子打開自己的人生境遇。可是這種方法分明是送死的。轉過來看,彼此就成爲一個死結。越打不通,越要打,自然就要採取些非正常的手段。所以,傳統的道德,才華在這裏不見了,因爲這些已經不能成爲晉身之階了。只能在道德和才華之外另選內容了,這當然就是不道德了。這二人的小人嘴臉和最後的可悲下場,其實是當時歷史情況的必然反應。自然,有良知的,有才華的知識分子,就開始疏離這個政權了。】。

恭、顯令二人告望之等謀欲罷車騎將軍【案:從邏輯上推,這鄭鵬二人很可能是收到了石顯和弘恭的背後的挑唆和指示。否則怎麼來那麼多高層的私密材料?普通人怎麼搞得到?當然是背後有人在往外捅。也就是有意識地泄密。現在,這二人自動來到石顯的懷抱裏了。還是上層的鬥爭經驗豐富。這就是利用無知小青年的老手段。但是就是很管用。那些浮躁的年輕人一見到魚食就上鉤了。整個社會充斥着鑽營的烏煙瘴氣。但是有才華的人卻不見了。這就是整個社會的逆淘汰機制出現了。逆淘汰機制和階級固化是一體兩翼的關係。】,疏退許、史狀,〔車騎將軍,謂史高。疏,與疎同。〕【案:奏疏卻到了許史兩家人的手裏。炮灰找好了。】侯望之出休日,〔漢制:自三署郎以上入直禁中者,十日一出休沐。〕令朋、龍上之【案:時間。還是石顯有都爭經驗。當然背後肯定是漢元帝。】。

事下弘恭問狀,〔上,時掌翻。下,遐稼翻;下既下同。〕【案:讓弘恭來問。這不是與虎謀皮?另外,這就置弘恭和石顯於有利的態勢上了。其實勝負已分。】望之對曰:「外戚在位多奢淫,欲以匡正國家,非為邪也。」【案:可見,此處他也被人稱爲邪了。當然,這裏就是正面開仗了。彼此當庭對質了。蕭望之以在位多奢淫一句就要攻擊人家,這未免太輕率了。不足以服人啊。】恭、顯奏:「望之、堪、更生朋黨相稱舉【案:罪名早就準備好了:朋黨。其實這不是亂帶帽子,開始寫蕭望之就數進名儒、茂才以備諫官。當然是典型的結黨。而這個大帽子,足以將他打倒。這個罪名不僅準,也狠。比蕭望之的在位多奢淫有分量多了。蕭望之屬於二月河在歷史小說康熙大帝裏面罵廢太子胤礽的話:既不老實有無能。朋黨,這打擊就是一片。換言之打擊的就是你的朋黨。這是政治上的大罪。】,數譖訴大臣,〔數,所角翻。〕【案:相當於誹謗大臣。】毀離親戚【案:這也是罪名,人家說你離毀親戚。拆散骨肉,這是違反當時的官方思想的。《穀梁傳》還強調宗法情誼,這可以利用來緩和統治階級內部特別是劉漢宗室內部的矛盾。而欽定穀梁傳的內容,可是蕭望之自己參與的。這幾乎等於說他自相矛盾了。跟你的學說不一致。言行不一致,打擊的可謂是穩準狠。讓你無話可說。】,欲以專擅權勢【案:得出結論。前面的鋪墊,很容易導出後面的結論的。順理成章啊。而專權這當然也是大罪。殺頭足以了。】。為臣不忠【案:既然專權,當然不忠了。而不忠君,這就是死罪了。】,誣上不道【案:說皇上不道,這幾乎是說皇帝是無道昏君了。這當然也是死罪了。每一條罪狀都是死罪,而且都是有證據,有邏輯聯繫的。所有的罪名都是死罪,這就是要一擊致命的打法。】,請謁者召致廷尉。」【案:最後提出措施。】

時上初即位,不省召致廷尉為下獄也,〔省,悉井翻,察也,悟也。〕可其奏【案:說皇帝不懂“致廷尉為下獄”,這話只能騙鬼了。可能嗎?太子不熟悉朝廷的基本運行規則?這是典型的爲皇帝解脫的話。可惜我們多年都認爲是對的。】。後上召堪、更生,曰:「繫獄。」上大驚曰:「非但廷尉問邪!」以責恭﹑顯,皆叩頭謝【案:瞧瞧這對君臣,戲演的是多好!這是給外人看的啊!弘恭和石顯把責任等於攬到自己的身上,替皇帝背黑鍋啊。你說皇帝得多感動吧。】。上曰:「令出視事。」【案:這就等於給皇帝一個樹立自己形象的好機會啊。帝王的尊嚴也有了,愛護老師、儒家的形象也有了。可以說是恩威具有。誰還敢再拿皇帝當小孩子?】恭、顯因使史高言:「上新即位,未以德化聞天下,而先驗師傅。既下九卿、大夫獄,〔劉更生為宗正,九卿也。周堪為光祿大夫。聞,音問。下,遐嫁翻。〕宜因決免。」【案:你得給找個藉口。給皇帝打馬虎眼。不能說皇帝上臺先把自己老師給抓了。總之,蕭望之一定得有點不是纔行。否則皇帝的面子不好辦。】於是制詔丞相、御史:「前將軍望之,傅朕八年,〔宣帝五鳳二年,蕭望之為太子太傅;至黃龍元年為八年。〕無他罪過,今事久遠,識忘難明,〔師古曰:言不能盡記,有遺忘者,故難明。忘,巫於翻。〕【案:這今事久遠,識忘難明,,這八個字比岳飛的莫須有還操蛋。但是帝王術其實就包含這種沒道理的東西在內。因爲有些事情是不能講出來的,並非是沒有道理的。這其實就是在說明背後是有大問題的。只不過用這樣的馬虎眼糊弄過去而已。】其赦望之罪,收前將軍、光祿勳印綬;及堪、更生皆免為庶人。」【案:但是對對手的打擊是做到了。我讀書到此,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漢宣帝明知道蕭望之心懷不軌,卻不拿下,反倒留下來輔政,而實際的真正的輔政的人卻是石顯和弘恭二位內臣和許史兩家外戚。也就是說,實際的權力當然沒有在蕭望之手上。但是何必多此一舉?宣帝的想法頗有那種留下給兒子立威用的效果。可想而知,連師傅都被拿下,誰還敢不聽話?此番之後,皇帝封這個鄭鵬爲黃門郎。可見,皇帝就是要吸收下層的聲音的。致於這次背後的推手是誰,元帝是最大的嫌疑了。妙的是通鑑這裏給刪了這個非常重要的細節。這當然是給皇帝寫好形象。】

②二月,丁巳,立弟竟爲清河王。〔考異曰:荀紀,"竟"作"寬",今從漢書。〕【案:打擊了蕭望之,卻封弟弟爲王,一降,一升,用意就很明顯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