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牛肉麪也是麪條的一種,不過是後來的發明者在佐料與加工方面進行了創新,但牛肉麪能成爲蘭州牛肉麪,也有着地理與歷史的因素。蘭州這個地方,亦農亦牧,也宜農宜牧,宜農會有最好的面,宜牧會有最好的牛,又有一條大河從城中流過,是最好的水,如此三樣好東西疊加在一起,只能是更好,而這也恰恰造就了蘭州牛肉麪的成名。歷史,其實與我們只有一段文字的距,但那裏卻有着太多讓人眷戀的東西。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蘭州牛肉麪非常有名也實惠的品牌,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看到,也很好喫。甚至在蘭州有這樣一種說法,有外國朋友喫了蘭州牛肉麪,讚口不絕,卻不知道蘭州牛肉麪是中國的,言下之意是牛肉麪的知名度在一些地方超過了蘭州,超過了中國。這可能有些誇張,但也是民以食爲天的一個縮影。
以前,在蘭州工作時遇到過這麼一件事情:有回,有家旅行雜誌的編輯約我寫篇有關蘭州牛肉麪的文章,我說,不就是那麼一碗麪嗎?有什麼好寫的。可能是因爲我不夠重視,後來,這家雜誌的主編打電話給我,她說,蘭州牛肉麪其實就是小喫帝國中的平民皇帝,雖然有些小喫不錯,也很便宜,但幾乎很難碰到過花兩塊多錢(當時就是這個價格)就能讓人喫飽喫好的小喫,而這種小喫只有蘭州牛肉麪,誰都能買得起,很平民,不但解決了飢餓的問題,還會給人以美食的享受。
聽了主編的話,我很受啓發,也就從那個時候開始,很想爲牛肉麪這個小喫帝國中的平民皇帝寫些文字。因爲,在以後的日子裏,我真的就沒遇到過像它一樣,讓人感到很實惠很溫暖很享受的美食。比如,一些美食花幾塊錢,當時感覺是喫飽了,但隨後就又餓了,它們分明沒有牛肉麪的結實或實誠。因爲自己也是平頭百姓,便也更加熱愛這種平民卻至高無上的美食了。
蘭州牛肉麪的歷史大約可以追溯到清代,據說當時有個人發明了它,但沒有店面,就挑着擔子在街上買,後來,就有了某某牛肉麪或某某某牛肉麪,某大多是一些諸如馬、張、王等等姓氏,也可以是某一個人的名字。再後來,這種面的名氣漸漸響亮,人們將它當成了蘭州的一種特有美食,冠之以蘭州牛肉麪,並隨外出時向四周或者更遠的地方傳播。到了陌生的地方,麪館的名號以姓氏或者人名來命名顯然是不行的了,所以,大家也便都叫它蘭州牛肉麪,最終使其四方名揚,名頭越來越響。
也曾記得有過這樣一種說法,某人說蘭州牛肉麪是其發明的,要註冊商標使其成爲品牌,但拿着“蘭州牛肉麪”幾個字註冊時,才發現根本行不通,因爲既然是蘭州牛肉麪,也就只能是蘭州的,而非某個人的。某人要註冊,只能是某人牛肉麪,而非蘭州牛肉麪。這個事兒就這樣不了了之。但隨後事情又來了,即青海化隆回族自治縣的一些牛肉麪師傅們聲稱,牛肉麪的起源地在青海化隆而不是在蘭州。
當時,這場爭論弄得很大,青海化隆的師傅們說是他們的先輩早期來蘭州打工,將這一美食帶到了蘭州,進而被叫成了蘭州牛肉麪。還有一個爭論的焦點,青海化隆的師傅們說,牛肉麪最早叫牛大碗,這個名稱也是從他們那裏流傳出來的,在蘭州,最初根本不存在把牛肉麪叫牛大碗的事情。然而,這個事兒最後還是不了了之,原因很簡單:化隆的牛肉麪就是化隆牛肉麪,蘭州的牛肉麪就是蘭州牛肉麪;化隆的牛大碗就是化隆牛大碗,蘭州的牛大碗就是蘭州牛大碗。地域或者地名限制也說明了一切問題。
事情結束了,但青海化隆的師傅們多少有些不甘心,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歷史,即在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喇家村有一處史前災難遺址——喇家遺址,不僅向人們展示了4000年前突發地震時,母親守護孩子、返身救助親人的憾人畫面,還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麪條。
4000年前喫什麼?2002年,喇家遺址陶碗內的食物告訴人們是麪條,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麪條實物證據。但考古學家們在後來的研究中發現,這麪條並不是由麥子做成,而是由小米合成的。“小米是沒什麼黏性的,怎麼可能做成麪條呢?”這讓考古學家一直以來很疑惑,什麼樣的工藝能做出如此細長的麪條,目前人們尚不明白,還等待進一步的考究。
然而,不管什麼條,都是用面做成的,都能稱爲麪條。喇家遺址這個地方距化隆不遠,所以,化隆的師傅們說,嘿,連世界上最早的麪條都在我們這裏,有你蘭州人個啥呢?這話也將我們引入了更爲悠遠的歷史。
現在看來,小麥在5000多年前由中亞和西亞傳到中國西北部地區,是應該沒有問題的。曾經,人們在張掖市民樂縣東灰山遺址發現了不少炭化小麥籽粒,有大粒型、普通型和小粒型三種。距今約5000年,是我國發現的時代較早的農作物品種,爲研究中國小麥的起源提供了實物資料。有人曾聲稱這將會改寫世界農業史,後來又發現證據不足,但這至少說明我國人民在距今約5000年前就種植小麥了。
問題也就是在這兒出現的,即:5000年前河西走廊人種小麥,4000年前海東人喫的麪條卻不是麥面,這是爲什麼呢?是海東喇家人沒有麥面了,還是他們本來就不喫麥麪條呢?答案是後者。有兩個原因:1. 小麥傳入我國後種植並不普及,北方的大部地區還以種植粟和黍爲主,入口的主食還是以小米和小米麪條爲主;2.當時的人們並不喜歡喫麥麪條。
不喜歡喫麥麪條爲什麼還要種麥呢?當然,麥子還可以有其他的喫法,比如脫皮後喫麥仁。當時,人們種麥就是爲喫麥仁。現在,這種喫法在青海和甘肅的一些地方還有,將麥子去皮後,熬粥喝。此時,一個答案已經非常清楚了,中國人最早喫的麪條是米麪條而不是麥麪條。
那麼,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喫麥麪條的呢?顏師古注《急就篇》中說“麥飯豆羹皆野人農夫之食耳”,意思是麥飯豆羹都是不好喫的食品,甚至可以理解爲劣等糧食。因爲這種觀念的影響,中國人喫麥麪條的時間也就是兩千來年,所以,中國人喫麥麪條的經歷,也只能從這個時候算起,臊子面、刀削麪、拉麪、長面、塊塊面等等都是如此。
牛肉麪也是麪條的一種,不過是後來的發明者在佐料與加工方面進行了創新,但牛肉麪能成爲蘭州牛肉麪,也有着地理與歷史的因素。蘭州這個地方,亦農亦牧,也宜農宜牧,宜農會有最好的面,宜牧會有最好的牛,又有一條大河從城中流過,是最好的水,如此三樣好東西疊加在一起,只能是更好,而這也恰恰造就了蘭州牛肉麪的成名。歷史,其實與我們只有一段文字的距,但那裏卻有着太多讓人眷戀的東西。(文|路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