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3-11)

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 制燈迷賈政悲讖語”文本寫道:

忽然人報,娘娘差人送出一個燈謎兒,命你們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個進去。(寶玉、黛玉、寶釵、湘雲)四人聽說忙出去,至賈母上房。只見一個小太監,拿了一盞四角平頭白紗燈,專爲燈謎而制,上面已有一個,衆人都爭看亂猜。小太監又下諭道:“衆小姐猜着了,不要說出來,每人只暗暗的寫在紙上,一齊封進宮去,娘娘自驗是否。”

這段文字告訴我們,上元佳節,元春送來一副燈謎,讓衆小姐猜。這個燈謎大家很熟悉:

能使妖魔膽盡摧,身如束帛氣如雷。

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大家都知道,謎底是“炮竹”。

對元、迎、探、惜四姊妹的燈謎,賈政心內沉思道:“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響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盤,是打動亂如麻。探春所作風箏,乃飄飄浮蕩之物。惜春所作海燈,一發清淨孤獨。今乃上元佳節,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爲戲耶?”

元春的燈謎有庚辰雙行夾批雲:“此元春之謎。才得僥倖,奈壽不長,可悲哉!”迎春的燈謎有庚辰雙行夾批雲:“此迎春一生遭際,惜不得其夫何!”探春的燈謎有庚辰雙行夾批雲:“此探春遠適之讖也。使此人不遠去,將來事敗,諸子孫不致流散也,悲哉傷哉!”惜春的燈謎有庚辰雙行夾批雲:“此惜春爲尼之讖也。公府千金至緇衣乞食,寧不悲夫!”

回目名曰“制燈迷賈政悲讖語”,賈政還有“心內沉思”,加上四條庚辰批語,明白人一看即知,炮竹、算盤、風箏、海燈是四姊妹的自我隱喻,隱喻她們日後的結局。元春是“一響而散”的炮竹,才得僥倖,奈壽不長(隱喻結局悲險之至);迎春是算盤,一生被人撥弄、被人算計(隱喻被中山狼肆意撥弄);探春是風箏,飄蕩遠去(隱喻結局是遠嫁);惜春是海燈(隱喻日後做尼姑)。所以說,元、迎、探、惜四姊妹所制燈謎,都是隱喻自身結局的讖語。

燈謎所預示的四姊妹結局,從第五回判詞看,元春、迎春是死亡無疑——元春“虎兕相逢大夢歸”,迎春“一載赴黃粱”;探春遠嫁水國異邦,惜春出家爲尼。

有獨樹一幟者說,元春死得很慘烈:粉身碎骨、回首相看已化灰。該論者還說,元春作爲後宮的妃子,不僅能使“妖魔膽盡摧”,而且“氣如雷”,有“一聲震得人方恐”之能量。獨樹一幟者的意思很明白,元春是被凌遲處死的。對此,松樵不敢苟同。自古以來,被凌遲處死的女子極爲罕見,後宮妃子遭此酷刑者幾乎沒有。

獨樹一幟者犯了一個修辭學上的常識性錯誤,他把做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同年而語,具體到元春燈謎,就是把“炮竹”與元春的一生等同起來了。修辭學常識告訴我們,依據描寫或說明的方式比喻可分爲“明喻(直喻)”、“暗喻(隱喻)”、“類喻”、“借喻”、“對喻”、“博喻”、“簡喻”、“詳喻”、‘引喻”、“虛喻”。很明顯,元春燈謎屬“暗喻(隱喻)”,所以纔有“炮竹”燈謎是元春結局讖語之說。

“炮竹”自有“一聲震得人方恐”之能量,“炮竹”被點燃,自然是“氣如雷”,“炮竹”的轟炸聲,當然能使“妖魔膽盡摧”,“炮竹”放完了,就剩下一地紙屑,即燈謎所謂“回首相看已化灰”。

 “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響而散之物。……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爲戲耶?”賈政的心內沉思很到位:“炮竹”乃“不祥之物”—— “一響而散”。“炮竹”作爲元春結局之讖語,節點在“響”和“散”, 元春是“響”了的,第十六回說“賈元春才選鳳藻宮”:“夏太監出來道喜,說咱們家大小姐晉封爲鳳藻宮尚書,加封賢德妃。”賈元春的這一“響”之能量大大的有,給賈家帶來了“烈火烹油、鮮花着錦之盛”( 第十三回)。但“一響而散”,“響”後瞬息即“散”—— “才得僥倖,奈壽不長,可悲哉!”“散”絕不是說元春死時粉身碎骨—— 是被凌遲處死的。

上面說到的那位獨樹一幟者何以斷定元春死時粉身碎骨,是被凌遲處死的呢?因爲他索隱到,元春所影射的歷史人物是被凌遲處死的。松樵在這裏無意評價他的索隱之正誤得失,只是覺得他把“風月寶鑑”這面鏡子亂照了。談論賈元春之死,就是照“風月寶鑑”正面,獨樹一幟者探佚元春所影射的歷史人物,那是照“風月寶鑑”反面。元春所影射的歷史人物被凌遲處死了,元春之死不一定是凌遲。否則,那就不叫影射了。

有一個邏輯要搞清楚,賈府這個功名奕世的百年望族,是靠軍功起家的。元春晉封爲鳳藻宮尚書,加封賢德妃,給賈家帶來了“烈火烹油、鮮花着錦之盛”。元春的富貴榮華轉瞬即逝,這是事實,但不能因此而認爲“賈家的命運一鬨而散”。元春之死和賈家之敗有個先後順序,一定是元春先死,然後賈府被抄家,而不是相反。

元春像“炮竹”一樣,“一鬨而散”,先短暫地“哄”了一回,然後“散”了。庚辰批語說元春“才得僥倖,奈壽不長,可悲哉!”“僥倖”二字意味深長。“僥倖”者,由於偶然的原因而獲得利益或免去不幸之謂也。“才得僥倖”應是指元春晉封爲鳳藻宮尚書,加封賢德妃,是由於偶然的原因。批語意爲,由於偶然的原因,纔剛晉封,無奈壽命不長,悲哀啊、可憐啊!

那麼,賈元春到底是如何死亡的呢?請看判詞及配畫吐露的訊息:

畫着一張弓,弓上掛着香櫞。也有一首歌詞雲:

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通行本是虎“兔”相逢)

配畫畫面很簡單,弓上掛着香櫞。“弓” 與“宮”同音,又“弓”就是弓箭。“櫞”又名枸櫞,爲芸香科柑橘屬植物;“香櫞”則是芸香科柑橘屬植物的成熟果實。“櫞(yuán)”與“元”同音。配畫明顯語帶雙關,一爲隱寓元妃寢宮,二爲隱寓元妃以弓弦自縊。

“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這一句不應有過大的爭議,其意是說元春入宮二十年來,一直小心翼翼,明辨是與非,循規蹈矩,在夾縫裏面求生存,因此被晉封爲鳳藻宮尚書,加封賢德妃。此時皇帝對元妃萬千寵愛在一身,她的寢宮就像被競放的榴花映照着,紅得發紫——“烈火烹油、鮮花着錦之盛”。

請注意了,“榴花”不代表石榴,榴花是花,石榴是果,開花了不代表會有果,尤其是榴花,重瓣的不結果,單瓣的纔會結成石榴果。“榴花開處照宮闈”,突出的是榴花的紅豔美麗,而不是讓人想到“多子多福”。因爲開得越美麗紅豔的榴花,越有可能是重瓣的,不會結成石榴果。

“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三春爭及初春景”處有甲戌夾批雲:“顯極。”“顯極”既是“榴花開處照宮闈”的點睛之筆,又是曲子“喜榮華正好”的直白解讀。“樂極悲生”、“盛筵必散”、“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登高必跌重”,這些都是第十三回秦可卿託夢鳳姐時反覆強調過的話。

解讀“三春爭及初春景”的關鍵是“三春”。在《紅樓夢》裏,“三春”字眼多次出現,是全書非常重要的“文眼”之一。這裏的“三春”,就是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

“虎兕相逢大夢歸”也是語帶雙關,其一,元妃死亡的時間;其二,元妃死亡的原因。

先講元妃死亡的時間。從本義上說,“虎兕”是指虎和兕兩種猛獸,兕是指犀牛、野牛。在天干地支裏,牛和虎是第二、第三地支醜與寅;在十二時辰記時法裏,丑時爲凌晨1 時正至 3 時正。寅時爲凌晨3時正至5時正。也就是說,元妃的死亡時間是“虎兕相逢”的凌晨3時正。

那麼,元妃死亡的原因是什麼呢?我們來看看元春的曲子《恨無常》:

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眼睜睜,把萬事全拋;盪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鄉,路遠山高。故向爹孃夢裏相尋告:兒命已入黃泉,天倫呵,須要退步抽身早!

在曲子的末了有甲戌夾批雲:“悲險之至!”——悲傷到了極點!兇險到了極點!元妃死時悲傷到了極點這不難理解,《恨無常》全曲均系元妃的悲傷泣訴。元妃之死兇險到了極點就不好理解了。元妃之死到底隱藏着什麼兇險呢?

前面論及元春燈謎之時,說到過批語中有“才得僥倖”四字,意爲元春獲晉封,是僥倖,是偶然的。這一點可以在第十六回找到佐證。元春晉封之日,正是賈政的生辰,寧榮二處人丁都齊集慶賀,熱鬧非常。忽有門吏忙忙進來,至席前報說:“有六宮都太監夏老爺來降旨。”唬得賈赦賈政等一干人不知是何消息,忙止了戲文,撤去酒席,擺了香案,啓中門跪接。早見六宮都太監夏守忠乘馬而至,前後左右又有許多內監跟從。那夏守忠也不曾負詔捧敕,至檐前下馬,滿面笑容,走至廳上,面南而立,口內說:“特旨:立刻宣賈政入朝,在臨敬殿陛見。”說畢,也不及喫茶,便乘馬去了。賈政等不知是何兆頭。只得急忙更衣入朝。賈母等閤家人等心中皆惶惶不定,不住的使人飛馬來往探信。

元春晉封本是潑天喜事,賈家竟不毫不知情——“唬得賈赦賈政等一干人不知是何消息”,“賈政等不知是何兆頭”,“賈母等閤家人等心中皆惶惶不定”,這正說明元春獲晉封是僥倖,是偶然的。

賈政入朝獲知實情後,其行蹤有點怪,不是即刻回府,而是“往東宮去了”。——東宮本爲太子住處,也指太子。《詩·衛風·碩人》:“東宮之妹,邢侯之姨。”毛亨傳:“東宮,齊太子也。”孔穎達疏:“太子居東宮,因以東宮表太子。”賈政往東宮去幹什麼?顯然是去拜見太子。這說明什麼?說明元春獲晉封,太子或太子勢力(我們權且稱之爲虎派)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就是“僥倖”。

回到“虎兕相逢大夢歸”第二層含義即元妃死亡的原因上來,如今太子失勢了,朝中的另一派勢力(我們權且稱之爲兕派)崛起了,他們以武力逼宮,要求廢黜元妃封號,處死元妃。皇帝無可奈何,遂於醜時末寅時初賜元妃一張弓,以弓弦自縊。

此說有證據嗎?有。元妃省親時點了一齣戲《乞巧》,庚辰雙行夾批說:“《長生殿》中伏元妃之死。”我們知道,《長生殿》說的是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唐玄宗在西逃路上,“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唐玄宗無可奈何,處死了楊貴妃。

從《恨無常》曲子我們可知,元春自縊時是給父母託過夢的。爲什麼是託夢,而不是在王夫人進宮時趁機告訴母親呢?因爲元春是被突然處死的,兕派勢力沒有給她任何機會給孃家通風報信。

爲什麼說元春是以弓弦自縊?因爲其一,判詞配畫說過:“弓上掛着香櫞”—— 與“玉帶林中掛”異曲同工;其二,《恨無常》曲子有云:“眼睜睜,把萬事全拋;盪悠悠,把芳魂消耗。”自縊而死者都是“眼睜睜”;只有自縊而死者,才談得上魂魄消耗“盪悠悠”。

元春的曲子《恨無常》裏說“望家鄉,路遠山高”。這話讓人很迷惑。元春在宮裏,她的孃家賈府就在京城,元春省親,當晚就回宮了,怎麼可能還“路遠山高”呢?這是因爲,作者寫《紅樓夢》是藉助了神話的,元春本也爲上界的風流冤家,因爲神瑛侍者要下凡“造歷幻緣”,絳珠仙子要下凡“還淚”,元春是陪他們下凡了結此案的。而今元春的使命已經完成,該去警幻仙子案前銷號。太虛幻境在哪裏?在離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的放春山遣香洞。元春站在太虛幻境“望家鄉”,豈不是“路遠山高”?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