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第9期 總第1013期

周生明,主任醫師,糖尿病專科醫生,全國臨牀藥物評價專家委員會委員,心一康醫生集團慢病管理專家。從事臨牀醫療工作近40年,對內科系統疾病,特別是在內分泌系統疾病的診治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近年來致力於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臨牀研究,在糖尿病及相關疾病等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方面具有豐富經驗。

劉大爺60多歲,查出糖尿病半年多。嚴於律己大半輩子的他,對自己的血糖控制那是嚴上加嚴。劉大爺的信念是血糖值絲毫高不得,高了就自己加點兒藥把它“按”回去,爲保平安一定要“正常”。可就是這麼注意的劉大爺,有一天卻突然昏倒了。還不是因爲別的,就是因爲血糖。這是這麼一回事兒呢?今天我們就細細道來。

糖尿病朋友都有個共同的願望,就是把血糖控制得越“正常”越好。心情可以理解,但事實上這個“正常”血糖 ,距離低血糖就只有半步之遙!

大家知道,健康人的胰島素釋放是由葡萄糖介導的。說白了就是,進食了多少熱量,胰島B細胞就釋放多少胰島素,從而使血糖維持在一個動態平衡狀態。但糖尿病朋友的血糖是由不同品類的降糖藥來維持的,血糖越接近正常,發生低血糖的幾率就越大。

低血糖發生時,首先出現飢餓感,出虛汗、顫抖、頭暈眼花、心跳加快、四肢無力,繼則煩躁、性格改變、行爲怪異,直至出現昏迷、抽搐,甚至誘發心肌梗死、腦卒中乃至死亡。有些老年人或者植物神經病變的糖友,可能不出現前期症狀就直接進入昏迷狀態。更多心腦血管精品文章,請關注微信公衆號:心腦血管健康促進網。

絕大多數降糖藥物都可導致低血糖。特別是磺脲類藥物中的優降糖或含優降糖的中西合璧藥物(如消渴丸等等),可誘發頑固性低血糖。胰島素及胰島素類似物也極易導致低血糖的發生。

血糖控制的效果如何,不能僅憑隨機血糖監測,糖化血紅蛋白是監測血糖控制效果的“金標準”。降糖藥物的應用充分體現個性化原則,糖友切不可自以爲是,盲目加大藥物劑量、改變藥物品種。血糖控制到什麼程度,要聽從醫生的意見,特別是老年朋友,更要選擇相對緩和的降糖藥,“去強化”降血糖,以防發生“要命”的低血糖。

“一次嚴重低血糖可能會抵消終生降血糖帶來的益處。”請廣大糖友銘記!

---------------------------------------

·免責聲明:本網站和公共微信平臺上提供的自我健康管理的理念、知識和方法是從預防疾病的角度出發,使亞健康人羣和輕中度的心腦血管病患者加強危險因素的關注,目標是延緩或降低突發性重症的發生。不能替代醫院的檢查和治療。請接受醫院治療的患者,謹遵醫囑。

·我們尊重原創。本平臺部分文章、圖片來源或改編自互聯網及其他公衆平臺,主要目的在於分享信息,讓更多人獲得健康資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如有侵犯您的權益或版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我們將盡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