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浑身上下皆要顺,太极元素阴阳排列有序化,自能一顺无有不顺,意顺形随,气自顺随,气顺随,气载血行,周身浇灌,自能强健肌体。传递之功为弱胜强,小胜大,四两拨千斤之本。

拳架,就是太极拳的功架,太极功夫源于拳架,拳架盘至何等层次,推手、散手即到何等层次。谓之:“一层功夫一层理,一层拳理一层功。”

学者须先明太极理,乃有遵循之规矩。张三丰讲:“传我太极拳法,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如此,非吾徒也。”

其次明柔者胜刚强之理,乃思维之反向。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能之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太极拳的拳架,要柔弱如水,方可胜天下之至刚。拳架非至柔不可言功。耄耋老叟能胜强壮力大之人,皆在于以柔弱不受力之动。“天 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

其三,要明传递之功。张三丰拳论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力(串)。”“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盘练拳架必须贯串,贯串之法有二。一者,四肢身躯外形运行之轨迹必须是圆圈,下行时以手带肘,以肘带肩,以肩带身,以身带胯,以胯带膝,以膝带脚;上行时,以脚带膝,以膝带胯,以胯摧身,以身带肩,以肩带肘,以肘带手。上行与下行必须节节传递,方能有效。二者,内气之变化,随外形之往复而周流不息。其气主宰于丹田,丹田之气随外形而蓄养,外形之动随丹田之气而流行。久之,意有所指,气有所使。“气遍全身不稍滞”。乃外行而内运,内运而外行。此谓传递之功。传递之功为弱胜强,小胜大,四两拨千斤之本。来劲可下行传递化于无形,发劲可上行迅雷不及掩耳。

其四,内外要顺随,顺随内可养生,外可御敌。顺随,意先要顺,有顺随之意识,形方可顺随。四肢百骸要顺,不歪七扭八,符合生理。五脏六腑要顺,排列有序,内强而外壮。浑身上下皆要顺,太极元素阴阳排列有序化,自能一顺无有不顺,意顺形随,气自顺随,气顺随,气载血行,周身浇灌,自能强健肌体。由于有意形气之顺随,始而有技击之动能。技击之能是“示敌变化显神奇”。顺随方可显神奇。

其五,重心变化是虚实变化之本。盘架之时,必须明白重心之变化,重心变则虚实变,虚实变则重心动。重心在丹田,调整丹田之气乃调整重心也。重心调整主要在腰、腿。张三丰曰:“有不得机得势处,身必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重心调整贵在上下相随,同步调整,整体变化。左脚动,则左手动,然后左脚、左手、左膝、左肘、左胯、左肩、前沿任脉、后沿督脉,一举动半边身体俱动。右侧亦如此。

以身体垂直中轴线为界,左右虚实宜分清楚。水平轴(横轴、左右轴)为界,上下虚实宜分清楚。额状轴(纵轴、前后轴)为界,则身体左右上下虚实宜分清楚。细而分之,以丹田重心点为原点,围绕其转环,总的虚实宜分清楚。拳论曰:“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学者当明此意。盘架时,下虚上则虚,虚则重心变,重心变实再变虚,方能转换自如,不伤肢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