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极拳用柔,并非一柔到底,而是柔而后带刚,是一种弹力,因其讲的是行真养气,而这气属于先天,先天气柔而勇,收放可以自如,故无碍于寿。根据合、虚、蓄是吸,开、实、发为呼的运动生理原则,来检查太极拳的架式,则整个架式的每一动作,都是一开一合,一实一虚,一呼一吸的。

练太极拳时,始终要保持心平气和;始终要精神集中,用意识指导动作;始终要保持正身,上下呼应,避免挺胸、凸肚、低头、弯腰、弓背、突臀等现象;始终要轻松柔和,不可有拙力、僵劲;始终要保持腹实宽胸状态,处处要求圆满协调,均匀贯串。当然,心平、用意、身正、体松,这是开始学太极拳时必须注意的,而协调、贯串、圆满、柔和,应该是架势相当娴熟以后的事情。

柔与刚是相对的

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即是阴阳,阴阳两仪,象征两相对待,相吸收,相抵制,相维系,相平衡,相发展的生命大流。根据合、虚、蓄是吸,开、实、发为呼的运动生理原则,来检查太极拳的架式,则整个架式的每一动作,都是一开一合,一实一虚,一呼一吸的。

又如攻击与防御的动作,前者为发、开、打、放、呼,后者为蓄、合、化、收、吸,这都是呼吸与动作自然结合的证明。

惟在整个架式的一开一合,一虚一实之不停运转中,全身关节在肌肉和韧带的牵动下,可以得到时松时紧和有规律之适量运动。

太极拳的松,是要自自然然地放松,因为自自然然地放松,便可进人虚灵柔顺的境界。如果你不知道松的方法及其深奥之意义,松的空洞洞,松得一无所有,那么怎能达到拳术所谓的“弹簧力”呢?要知松的反面就是紧,而这紧,便是由于放松以后,自自然然地转紧而人于刚。所谓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柔即是刚,刚即是柔,松松紧紧,柔柔刚刚,幻化无常,变换不定,这才是太极拳的真义。如果重刚轻柔,或重柔轻刚,分出彼此,即有偏差,是应注意。

柔弱胜刚强

老子说:“柔弱胜刚强。”既柔且弱,怎能胜过刚强呢?

老子的学说,不仅是治国之大道,亦为修身之至理,尤为太极拳之最高指导原则。拳王阿里,固然是以刚强之力击人,迅疾之法制人,如果他遇到一个同样以刚猛之力击人、迅疾之法制人的拳王(塔特),刚来刚往,力大者固胜,终至两败俱伤,哪能算是高手。所谓“术高莫逞强,动则真气伤,杀人损真气,伤人受人伤。”

盖刚强者,横力,死之徒也。凡是用横力的,看来力气都很大,因为内里的真气先到外边来,气源受损,所以很少长寿的。练刚气虽亦可以身强体壮,因其属于后天气,能放不能收,故有碍于寿。而柔弱者,竖力,生之徒也。凡是用竖力的,约束力气都很小,周身精气神合而为一,不伤人亦不损己。

太极拳用柔,并非一柔到底,而是柔而后带刚,是一种弹力,因其讲的是行真养气,而这气属于先天,先天气柔而勇,收放可以自如,故无碍于寿。放眼世界上之长寿人,有哪个是属于拳王者。

为什么人称太极拳为仁道拳呢?因其戒之在斗,不可伤人。好斗者,未有不以刚猛之力击人,迅疾之法掣人,是为阳极,刚之至也。彼以刚为用,我则以柔化之,至刚而遇至柔,则未有不败者。所谓柔弱胜刚强,真是一句哲理明言,放之天下而皆准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