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胸和拨背是一体的两面,能含胸就能拔背。含胸是在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向前合,两肋微敛的姿式下,自然地形成横膈式深呼吸。促使腹腔和肝脏受到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不仅帮助了血液循环和内脏机能之活动,其对技击之走化作用尤为重要。虽然初练拳者多不习惯含胸,如能时时注意胸肌松沉而外往前合,肋骨节节松沉的练法,日久自然功成。

当胸略内含时,背部肌肉即往下沉,两肩中间脊骨鼓起上提,这便是拔背。所以拔背,能使肩背部份的肌肉得到更多的舒展活动,能使脊髓神经获得很好的锻炼。同时,因为腹部时松时紧地运动着,久之腹部逐渐充实圆满,如同打足气的皮球。学者如能注意放松腹部肌肉,随时均作气沉丹田的意念,所谓“虚心实腹”,“蓄发从心”,并非难事。

《拳论》说:“命意源头在腰隙。”腰隙者,腰眼也,就是两肾。培师说:“肾是一切功夫的源头。”所以练拳时,应刻刻留心在腰间,不但要注意腰部的放松,还要在放松的基础上注意腰的直和沉。而且腰部松沉直竖,和“尾阀中正”、“气沉丹田”总是完整一气的。

下肢三大关节为胯、膝、踝,首先要求松胯关节。胯是腰腿的转关之处,胯关节不松开,腰腿的动作就不能灵活协调。但是,人身上体的重量,完全是内胯部负担,所以胯关节的松开,要比肩关节的松开困难多了。因此,老师天天要学生压膝节、压胯根和高踢腿,就是在做帮助松胯关节的工夫。

至于练习架势,不管那一架势,必须注意每势变动时的活腰与开胯,每势完成时的松腰与落胯,久而久之,胯根自然会松开,腰腿自然会灵活。其次要注意膝关节,因为胯部支撑全身活动的重量,而以膝关节负担的重量较大,初学太极拳,经常练习独立双手抱膝,使膝部紧贴胸部,久久习之,独立提膝时就能提得高。提膝,应把力量集中于膝尖,使周身劲力节节贯串地透达于足尖,加强发力。“胜在进步占势,不败在退步避锋”,足部动作之重要,可以概见。足跟的提起和下落,左旋或右转,足尖的上翘和下落,外撇或内扣,圆转自如,形象优美,就是踝关节灵活的训练。“一足支撑全身”,轻灵活泼。“以足领膝,以膝领股”,全在以足趾尖领住运行,不可犯硬,犯硬则呆滞,变为肉架子了。硬滞的肉架子,还有什么灵气可言呢?

郑曼青说:“松,要全身筋络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有人对此采怀疑态度,认为如此松净,岂不软塌了么?岂不一拨便倒么?其实,曼师曾有详细说明:“要之,全身之动百分之百,沉于一双足心,其余全身皆松净,得能轻于鸿毛,便拨不倒。”可知这松净是不会软塌的。培师说:“松,要看情形而定,并非盲目地一松到底,只要不顶就够了。”“不顶,自然内外和顺,和顺则心情平静,平静就不会紧张。如敌人猛力攻来,我不以猛力去顶,随彼之力化之,这便是松。”因此,太极拳的松,必须要看临场的情形与角度而定。比如肩松,腿不一定放松,右脚松,左脚千万不能再放松,亦即该松的就要松,该紧的也要紧,不能松得空空洞洞,不能松得一无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