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一味地追求“松”而没有“空”的依存,必然会产生“丢”、“塌”、“散”的弊病,这样松的结果无法产生巧妙的作用,是太极拳运动的一忌。看到这里,当要明白太极拳为什么称做“太极十三势”,太极拳赢人靠的是“势”,除了气势之外,还有形势的意思,让人虚实难辨就是因势利导,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讲,太极拳不是求胜,而是求不败,对手是被自己打败的,我们只是因势利导。

练习太极拳到达一定阶段,就会产生气感,然而气感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还无法达到以心行气的阶段,如何才能做到呢?要点就是练习“空松圆活”。

虽然只是四个字,然而每一个字都有妙用,一个字一个字的去理解体会方可。这四个字的关系又可以分成“空与松”、“圆与活”,现分述之:

一、空与松太极拳运动不可只讲“松”,片面地追求大松特松。没有“空”的存在,再松也无法进入太极拳的高级阶段。要使身体的肌肉、骨节松开还比较容易,但要到“空”的境界却很难。因此,必须在“空”字上下功夫。

上面提到“要使身体的肌肉、骨节松开还比较容易”,不禁有些汗颜,如今能做到松开的能有多少人呢?不过重点还是现在许多人一味求松,根本不知道还要在空上下功夫。欲“空”必有“松”,欲“松”必有“空”,达到二者间有机的结合,才能实现行气运劲的目的。单一地求松或求空,都违背太极拳运动辩证法的原则。如果一味地追求“松”而没有“空”的依存,必然会产生“丢”、“塌”、“散”的弊病,这样松的结果无法产生巧妙的作用,是太极拳运动的一忌。

由此可见,空与松是需要兼顾的,然而具体操作起来很多人都会茫然不知所措,因为这些都不是肢体动作,需要意识活动,然而又依托于肢体动作。首先需要做的思想上要自然放松,思想放松,身体自然也会跟着放松下来,久而久之就会有空的感觉出现,之后便能体会到圆活之趣了。

二、圆与活练习太极拳要达到活的境地,气势必先圆满。至圆才能至活;圆是活的基础,所谓“圆则活,方则滞。”要踏进圈活的境地,则必须掌握“气势”和“八面支撑”。气势是由人体内在的功夫所决定的。气势的大小,是衡量一个人太极拳功夫深浅的重要标志,气势愈大则功夫愈深,即所谓“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

看到这里,当要明白太极拳为什么称做“太极十三势”,太极拳赢人靠的是“势”,除了气势之外,还有形势的意思,让人虚实难辨就是因势利导,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讲,太极拳不是求胜,而是求不败,对手是被自己打败的,我们只是因势利导。

咱们在回来看下气势是如何培养的——既然气势要求因满无缺,那就必然要限定一个范围,而不可任其漫无边际地散失。有范圈,就必然有其中心和边缘。习者在平日行工时,就要设想一个能够听从意念支配的、以腰为中心的气势范围。在运动中,时时刻刻都要尊重这个范围,一举一动既不可超越其边缘,又不可不及其边缘。这样气势便能趋于无角无棱、无有缺陷的饱满境地。

这个规矩看上去是画给自己的,其实是画给对手的,不然为什么说“圈内打人,圈外推人”呢。习者平日行工走架,必须重视气势和八面支撑的关系。起初未能领悟而不能由己,须悉心体认,日久便能施之于身。开,是气势的放大,必须以腰为中心向八面推动;合,是气势的缩小,必须以腰为中心收缩这八条线。无论是气势的放大还是缩小,气势的边缘永远是被动的。主动在腰,腰为主宰。

太极无他,唯开合而已,气势的收放也与开合有关,练拳每一步都有每一步要修习的内容,到了这一步,才明白方法其实很简单,重要的是学会用“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