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咱北侖竟有那麼多

博物館、紀念館、紀念體驗館...

那麼問題來了,

你都去過嗎?你又瞭解多少?

小編嘔心瀝血爲大家盤點了這些資源,

趁着這個週末,即刻動身前往吧~

中國港口博物館建築面積40978平方米,館舍建築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程泰寧設計。外觀形體從海螺中獲取設計靈感,演化出螺旋形造型。建築整體線條流暢,極具現代氣息和視覺衝擊力,表現出寧波這個現代化港口城市銳意創新的形象。

以港口文化爲主題,展陳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分爲中國港口歷史館、現代港口知識館、港口科學探索館、“數字海洋”體驗館、北侖史蹟陳列館、“水下考古在中國”陳列六個部分。

此陳列以歷史時間順序爲主線,按照遠古、古代(夏商周至1840年前)、近代(1840年至1949年前)、現代(1949年至2010年)四個歷史階段,展示我國港口的發展變化,展區總面積2950平方米。

主要展現各歷史階段中國港口發生的具有斷代性、標誌性、里程碑意義的重要史實、典型事件、重大成就,既反映各個歷史時期全國港口的發展全貌,也反映特定歷史時期重要港口的獨特作用。

地址:北侖區春曉街道港博路6號

參觀服務:免費

開館時間:週二至週日,9:00-17:00 ,週一閉館

梅山鹽場始建於1958年4月,當年成千上萬的熱血青年懷揣夢想來到海島梅山,他們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僅用72天時間就完成了原定爲3年的築塘任務。1959年梅山鹽場建成投產,被國家輕工業部授予“願梅山之花開遍全國各地”的錦旗。

梅山鹽場舊址佔地1793.4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四坡頂,灰色洋瓦,仿蘇聯建築樣式,總共有72間房間,因此俗稱“七十二家房客”。該籌備處舊址是梅山鹽場的一個縮影,是北侖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發現的唯一典型的工業遺產,被評爲2008年度“寧波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十大新發現”,2010年入選寧波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2011年1月被省人民政府公佈爲省級文保單位。

梅山鹽場紀念館設在鹽場籌備處舊址“七十二房”內,佔地面積460多平方米。紀念館集收藏、展示、教育、研究功能於一體,與梅山鹽場籌備處舊址這一工業遺產交相輝映,成爲開展創業奉獻的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紀念館以北侖鹽業文化爲背景,由“鹽業躍進、聚焦梅山”、“篳路藍縷、艱苦創業”、“順勢而爲、開拓進取”、“捷報頻傳、閃光歷程”四大部分串起梅山鹽場創業發展主線,展示了一批古代煎鹽、曬鹽工具、壓灘機等鹽業生產工具,書包、陶瓷杯等職工生活用品以及反映梅山鹽場創建發展的文件、榮譽證書等實物和文獻資料,展現梅山鹽場的時代變遷及歷史足跡,突顯自強不息、艱苦創業、順應形勢、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的時代主題。

地點:梅山街道擔峙村西南側(梅苑賓館旁)

票價:免費

開放時間: 週一、週二閉館。如有調整,參照紀念館入口開放時間公告牌。

電話:86782019

塔峙圃票證博物館位於北侖大碶東岙姚家東南側,由寧波商幫重要人物徐桴舊居改造而成,此舊居建於民國時期,佔地2499平方米,2010年被覈定公佈爲區級文物保護點。

徐桴,字聖禪,小港顧家橋村人,早年積極支持孫中山革命,曾任廣州護法軍政府粵軍聯繫人,北伐軍軍需長,民國浙江省財政廳廳長,是中國早期金融實業家,民國時期浙江財團的代表人物。

他將這處住宅命名“塔峙圃”,曾藏古琴20把,並著有《鎮海塔峙圃藏琴錄》。其中的14把古琴被浙江省博物館收藏, “綵鳳鳴岐”與“來凰”二琴更是成爲鎮館之寶。

票證博物館以中國票證文化爲主題,利用北侖博物館館藏各時代經濟票證、物質供應票證組成展陳內容,免費向公衆開放展覽和故居參觀,於2014年5月30日正式開館。

塔峙圃票證博物館爲參觀者瞭解中國票證發展歷史,以及票證背後的社會、經濟發展史提供深入學習環境,爲廣大青少年培育對歷史文化的興趣提供直觀形象,將成爲我區公共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址:北侖區大碶街道東岙山村姚家東南側

電話:86717050

票價:免費

開放時間:8:30——16:30(週一閉館)

柴橋老味道風情體驗館位於北侖區柴橋街道河頭村,總佔地面積約900平方米。體驗館共分兩部分:一是主展廳,集中展陳介紹柴橋傳統民間小喫的民俗歷史、製作工藝流程、製作工具及相關飲食器具;二是體驗區,將大殿後面的輔房和室外庭院以開放式的形式,作爲傳統小喫的售賣、製作體驗、休閒品嚐區域。

其中主展廳佔地366平方米,作爲曾經的雲雩三公廟僅存的後大殿,坐東北朝西南,爲面闊7間、硬山頂的清代建築,樑架、檐柱和鵝頸椽捲棚軒獨具特色。始建年代不詳,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改建,道光四年(1824)重修,民國六年(1917)里人集資復修。2013年柴橋街道出資,請專業的古建設計、建設單位對其進行落架大修。

通過對雲雩廟後大殿及其附屬房的修復及改造,將“柴橋老味道”集中予以展示,成爲北侖區首個地域性傳統民間小喫的集中展示點、互動體驗點、小喫品嚐點、成品售賣點與古建築相融合的新農村文化旅遊休閒體。

地址:北侖區柴橋街道河頭村廟後13號

電話:0574-86786726

交通:792、709-5路

參觀服務:免費

開放時間:8:30-16:00

郭巨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座落在郭巨東港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二樓,總面積360平方,於2013年6月9日建成正式向社會免費開放。北侖郭巨歷史源遠流長,除了歷史遺留下來的總檯山烽火臺、石屋、千戶所城等珍貴歷史遺蹟以及衆多軍民攜手抗擊侵略的動人故事外,還擁有絢麗多姿、風華獨具的地域文化及衆多以海防、農耕、漁業等爲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抬閣、響器木偶、漆繪等。

陳列館面積320平方米,共設“山海相接 千戶所城”、“抗倭英豪 烽火總檯”、“風華郭巨 非遺存珍”三個主題展廳,以文字、圖片、視頻、實物模型展示等多種方式向人們展現了郭巨城歷史上的繁盛輝煌,抗倭硝煙中的豐功偉績以及傳承發展的非遺經典。

白峯鎮郭巨非遺陳列館的建成,對於進一步宣傳豐富多彩的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廣大羣衆保護非遺的意識,提高全社會的文化自覺,建設和諧的精神家園,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地址:北侖區郭巨街道郭巨鳳山路二號

電話:0574—86787798

參觀服務:免費

開放時間:8:00—11:00;13:00—16:00

在郭巨西門村非遺體驗館可以實實在在參觀非遺實物,感受非遺文化。

抬閣,是舊時民間迎神賽會中的一種遊藝項目,在木製的四方形小閣裏有六七個人扮飾戲曲故事中的人物,由別人抬着遊行。郭巨抬閣迄今已有300多年曆史。多年來,當地人們一直用抬閣祈福,希望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抬閣也被稱爲“流動的戲臺”,需用八個身強力壯的村民抬行。

木偶響器,是由高蹺演變而成,遊行中每人各持一個木偶人,拉動繩子,木偶人便會自動敲打響器,發出的聲音似乎是靈魂的交流,傳統藝術的魅力在這裏被無限放大。

地址:北侖區郭巨街道西門村非遺體驗館

參觀服務:免費

九峯鄉土文化館位於北侖區九峯山旅遊風景區入口處。總建築面積2300平方米,展廳面積330平方米,2012年9月29日開館。作爲北侖博物館的第一個分館,九峯鄉土文化館肩負着弘揚歷史傳統、傳播鄉土文化的重要使命,目前主要由魯彥•鄉秀、風聲•茶韻、記憶•民風三個展廳組成,主要展有大碶名人魯彥、周大風的成就以及風箱、銅暖果、米升、錫茶壺等各類經典民俗藏品。

九峯鄉土文化館對市民免費開放,不定期開展文化沙龍,培訓講座,互動體驗等活動。九峯鄉土文化館的建成開館進一步拓展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延伸博物館服務的範圍。

地址:北侖區九峯山旅遊風景區入口

電話:18858473093

交通:721、790、792路

參觀服務:免費

開放時間:8:00-15:30

邵克萍家族藝術陳列館位於北侖區新碶九嘉巷21號,藝術館設上、下二個展廳及附屬設施,2010年10月向公衆免費開放,2011年被命名爲北侖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藝術館專題展出北侖籍著名版畫家邵克萍先生中國畫作品二十餘幅、版畫原作二十餘幅、年畫宣傳畫十餘幅和其他手稿及相關文獻資料。其中,國畫作品是1980年後創作的,從未對外露過面。邵克萍的作品中,在國際上最著名的要數《浦江晨妝》,它是英國《大英博物館館藏中國版畫冊》的封面畫。

邵克萍早期的代表作《一件小事》的插圖和《街頭》的插圖是經典的教科書(中小學語文課本)插圖。邵克萍設計製作的《上海人民保安隊總部關防》的印章,還有他爲《中國美術辭典》撰寫版畫類條目的手稿、1950年籌備華東文化部工會的工作報告手稿等珍貴的歷史文獻檔案也都在陳列館中展示。

藝術館另有專廳展示其兩個兒子著名版畫家邵黎陽、著名平面設計師邵建陽的重要作品。邵克萍對其下代人的影響造就了這個藝術家族,該藝術館通過對邵克萍家族藝術作品的展示,來推崇和弘揚這樣的文化現象。

邵克萍1916年生,北侖小港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共黨員、歷任中國版畫家協會和上海市美術家協會理事、版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上海版畫會副會長,中國美協和中國版協授予他“新興版畫貢獻獎”。

地點:北侖區新碶街道九嘉巷21號

開放時間: 8:30—11:30;13:00—16:30 (16:00停止入場) 週一閉館

如有調整,參照藝術館入口開放時間公告牌

諮詢電話:(0574)86890727

蔚鬥小學校史陳列室位於北侖區戚家山街道直街45號蔚鬥小學舊址內。校史陳列可分爲“蔚鬥小學校史”、“蔚鬥小學早期黨組織”、“蔚鬥師生英傑”、“七一七抗戰”等四個陳列室,通過大量的圖片、史料、陳列文字,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蔚鬥小學艱難曲折的歷程和革命師生的英勇事蹟。

蔚鬥小學是唐愛陸先生1927年創建的一所培養愛國主義思想的啓蒙小學,培育了很多有覺悟、有才能的青年學生,踏上革命道路,素有矗立蛟門的“紅色堡壘”之譽。1938年8月成立的中共鎮海縣工作委員會,工委機關就設在蔚鬥小學。1987年5月18日,小港小學複名爲蔚鬥小校,蔚鬥小學舊址闢爲校史陳列室。蔚鬥小學舊址1990年被北侖區人民政府公佈爲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爲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寧波市黨史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德育基地。

地址:北侖區戚家山街道直街45號

電話:13857468970、0574-56272130

交通:701、713、717、720、754、755、778、783、784、785路

參觀服務:免費

開放時間:週二、週四、週六8:30-11:30,團隊不限

李氏家族是“寧波幫”人士歷盡坎坷、艱辛創業的優秀代表,是寧波精神的生動體現,是“寧波幫”中的一棵“長青樹”。自清道光年間起家,該家族至今已有190多年的歷史,跨越7代,從中不僅走出了一批商界領袖、實業鉅子,更湧現出了一大批各個專業領域的成功人士。北侖戚家山街道是李氏家族的故地,改革開放以來興建了乾坤亭、養正亭等設施以紀念李氏家族對國家對故鄉所做出的貢獻。

李氏家族紀念館位於北侖區戚家山街道戚家山賓館後面。總投資187萬元,建築面積600平方米,2013年4月25日開館。主要運用文字、攝影、視頻、虛擬場景等表現手法,集中展示了李氏家族一代又一代的傑出人物的故事,讓更多的人分享李氏家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商業經濟成就、人文關懷精神,而且對於深入研究“寧波幫”文化遺產,進一步拓展寧波的內涵,弘揚寧波的精神,力求實現新的突破,取得新的成果,具有積極的意義現爲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地址:北侖區戚家山街道戚家山賓館後面

電話:0574-86786060

交通:397、701、713、717、720、754、755、778、783、784路

參觀服務:免費

開放時間:週六8:30-10:30

中國服裝史上,“紅幫裁縫”創立了五個第一:中國第一套西裝;中國第一套中山裝;中國第一家西服店;中國第一部西服理論專著;中國第一家西服工藝學校。

出生於北侖霞浦戴家的戴祖貽,少年時代赴滬學藝,在西服縫製領域內創造了輝煌成就。2007年,紅幫裁縫被列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戴祖貽也成爲海外“紅幫裁縫”和“寧波幫”的傑出代表人物之一。

戴祖貽不僅把"紅幫"精神傳遍了海內外,曾爲多國領導人、海外商界領袖、外交大臣等做過數以萬件精美絕倫的西服,而且他做人像做衣服一樣,一針一線認認真真,一點一滴誠信待人,他熱愛祖國、熱愛家鄉,關心和報答生養他的故鄉北侖,展現了海外寧波幫鄉賢風采。

地址:北侖區霞浦街道陳華浦社區文化禮堂

參觀服務:免費

瑞廬系顧宗瑞故居,佔地212.2平方米,分爲瑞廬、夏房大屋厙頭間兩部分。瑞廬建於20世紀30年代,總體呈三合院式,爲中西合璧小洋樓建築。夏房大屋厙頭間爲兩間清代晚期傳統木結構平屋。

瑞廬是民國時期中西合璧建築的典型代表,作爲顧宗瑞故居和航運事業驕子顧氏兄弟(顧國敏、顧國華、顧國和)的故里,既是顧氏家族血脈所繫,也是顧氏後人追根溯源的重要場所,具有極高的歷史、人文、藝術和科學價值。

顧宗瑞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展覽以顧氏家族航運企業發展脈絡爲主線,通過文物、繪畫、雕塑、場景等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多重展示方式反映出顧氏家族企業百年屹立不倒,幾代航運人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行業傳奇。

顧宗瑞孩子們跟隨父親去香港從事航運業,並極其熱心家鄉公益,遵父親“造福桑梓”的遺願,在北侖以父母的名字命名捐資建造了“宗瑞圖書館”、“宗瑞醫院”、“周翠玉幼兒園”。後來還捐贈了“顧國和中學”、“顧國華體育館”等8所公益設施。在顧宗瑞先生的諄諄教導下,他的子孫們早已走成了一個又一個愛鄉楷模的方陣。

地址:北侖區大碶街道太白社區東街140號

參觀服務:免費

開館時間:週二至週日,週一閉館夏令時:8:30—10:30 14:00—16:00冬令時:8:30—10:30 13:30—15:30

賀友直北侖新碶人,是我國著名連環畫家、線描大師。自學繪畫,1949年起開始畫連環畫,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工作。他從事連環畫創作50多年,共創作了百餘本連環畫作品,對我國的連環畫創作和線描藝術作出了重大貢獻。2016年3月16日20時30分,連環畫泰斗賀友直在瑞金醫院病逝,享年94歲。

賀友直紀念館建立在賀友直藝術館基礎上。

賀友直紀念館開放後,原先的賀友直藝術館牌子也將保留,也即“一址兩館”,讓家鄉人們更好地瞭解這位爲我國連環畫藝術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老藝術家的生平經歷、藝術成就、高尚品德及他對家鄉的深厚感情。

地址:北侖新碶街道西河塘路3號

參觀服務:免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