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雙11”搶到的商品到底是不是最低價?加3個字母就能一眼看穿

“雙11”期間“剁手”物品正在陸續抵達。最近,揚子晚報記者收到市民投訴稱,自己在雙11當天買到的商品價格並非歷史最低價。記者採訪獲悉,網上流傳一種查詢價格波動的辦法,就是在網址中電商域名後添加“asd”三個字母即可一眼看穿。揚子晚報記者試驗後發現,果然很多商品並非歷史最低。

貓砂比一個月前購買還要貴

雙11結束後,價格反而更低了

“想趁着促銷活動囤些貓砂,但在一家電商App上發現11.11大放價的售價爲109元每袋,然而一個月前我購買的同款同包裝貓砂價格是每袋99元。”一位網友發出吐槽。揚子晚報記者最近也接到一些關於價格先漲再降,甚至雙11後價格更優惠的投訴案例。

楊先生告訴揚子晚報記者,雙11當天在雲集平臺特賣活動中以2749元的價格購買了一款小米8手機,11月14日開始發貨,然而14日楊先生再去看手機時,發現價格變爲2699元。蔣女士在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投訴平臺投訴稱,自己在天貓上購買了一款羽絨服,結果出現雙11活動結束後的日常售價429元,低於雙11活動售價(雙11到手435.46元),發起投訴後,天貓平臺認爲,沒有扣除優惠券的日常銷售價是高於雙11價格的,因此做投訴不成立處理。

揚子晚報記者看到,類似這樣的投訴案例很多,消費者表示,各種價格欺詐以及促銷活動虛假的陷阱,讓人防不勝防。

加上“asd”可看價格波動

但涉及“優惠券”,依舊讓人搞不清

那麼,如何看當天的價格是否爲歷史最低價呢?揚子晚報記者看到,網上流傳一種方法,在電腦端打開商品頁面,在網址中的電商域名後或者.com前加上“asd”三個字母,就可以通過比價系統跳出該商品的歷史價格波動圖。

揚子晚報記者將購物車中以及雙11買到的物品進行了比對測試。

以記者購物車中的一款四件套爲例,這款商品在雙11當天的價格是208元。網址中加上“asd”後查詢,價格波動數據顯示,在10月29日時,價格爲158元,10月30日時突然漲價到268元。雙11時看似略有降價。↓↓↓

揚子晚報記者在11月15日重新打開頁面時,發現這款商品的售價爲288元。

雖然表面上比雙11的價格高出不少,然而,當記者到付款步驟時,頁面跳出可選擇“滿139減100元”的優惠券,折算下來,價格比雙11還要便宜。

揚子晚報記者詢問商家,商家表示,不同時期優惠政策不同,雙11當天的跨店組合優惠、滿減活動也很給力,要考慮多種因素。

揚子晚報記者瞭解到,“asd商品歷史價格查詢”的數據來源來自一家叫“慢慢買”的購物比價引擎,該網站用程序監測幾千萬個商品,每天不定時地更新價格和優惠信息,提供的信息僅作參考。

標榜最低價涉嫌消費欺詐

打擊虛假宣傳和價格欺詐刻不容緩

除了一些商品涉嫌通過虛假折扣誘導消費外,記者發現,還有不少產品本身存在問題,例如以贈品促銷的產品,規定贈品不能享受售後服務等。記者梳理發現,每年“雙11”到來之前,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就會對電商企業發出通知,要求商家嚴格遵守我國價格法、反壟斷法、《禁止價格欺詐行爲的規定》等法律法規,不得虛構原價、虛假優惠折價。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爲,打擊虛假宣傳和價格欺詐等破壞網購環境和商業誠信的行爲,要從電商平臺的環境治理入手,如設置價格申報、監管電子系統,將電商所售商品的平時價格錄入備案,同時對違規的商家和其所在的電商平臺苛以重罰。

市場監管部門表示,市場環境下,商品價格變動很正常。“雙11”活動價並不等於全年最低價。商家會有不同的促銷活動,屬於正常營銷。但如果商家並非最低價的情況下宣稱是“最低價”,就涉嫌違反廣告法和價格欺詐。提醒消費者正確看待“雙11”優惠促銷活動,在“雙11”價格亂象尚未根治的情況下,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保留消費證據、溝通憑證,作爲日後消費維權的重要憑證。

來源|揚子晚報/揚眼記者 李衝

看完手癢想去查價格的舉個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