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傷寒論》中的方劑有112首,涉及的中藥材80餘種,其中記載的道地藥材阿膠、蜀漆等被廣泛地用於臨牀。在《神農本草經》中所載的365種藥材中,有不少從藥名上就可以看出有道地色彩,如巴豆、巴戟天、蜀椒、蜀漆、蜀棗(山茱萸)、秦椒、秦皮、秦瓜、吳茱萸、阿膠、戎鹽等。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去醫院看醫生的時候,醫生給你處方後常常說,你要用道地藥材這個方子效果纔會好,或者在藥房工作人員給你推薦藥材的時候,也會說我們這個藥材是道地藥,材質量可靠。那到底什麼是道地藥材勒?

道地藥材

道地藥材,又稱地道藥材,是人們在臨牀實踐中指經過長期應用優選出來的,在特定地域通過特定生產過程所產的藥材。相較其他地區所產的同種藥材,其品質更佳,臨牀療效更好,具有較高知名度的藥材。許多藥名前標有"川"、"雲"、"廣"等產地,這些藥物大多就是道地藥材。這個道理其實非常的容易明白,就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好藥材。比如大家都熟悉的人蔘,就是要在長白山地區生長出來的才具有得天獨厚的大補元氣扶正固脫的功效,要是在南方比如四川種植出來的,與喫胡蘿蔔沒有多大的區別。

全國十大道地藥材分佈圖

道地藥材的理論,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內經》從理論上闡明瞭道地藥材的含義,指出:"歲物者,天地之專精也,非司歲物則氣散,質同而異等也"。

早在東漢時期,《神農本草經》就記載:藥有"土地所出,真僞新陳……"強調了區分藥材的產地、講究道地的重要性。在《神農本草經》中所載的365種藥材中,有不少從藥名上就可以看出有道地色彩,如巴豆、巴戟天、蜀椒、蜀漆、蜀棗(山茱萸)、秦椒、秦皮、秦瓜、吳茱萸、阿膠、戎鹽等。巴、蜀、吳、秦、東阿、代州都是西周前後的古國名或古地名。

《神農本草經》

《傷寒論》中的方劑有112首,涉及的中藥材80餘種,其中記載的道地藥材阿膠、蜀漆等被廣泛地用於臨牀。

到了唐代,道地藥材的概念更加強化了。《新修本草》對道地藥材做了精闢的論述:"竊以動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節變,感氣殊功。離其本土,則質同而效異。"

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特別強調藥材的產地,指出:"用藥必依土地",這可能爲後世正式專用"道地藥材"的術語奠定了基礎。

宋代的醫藥學家進一步繼承和發展了歷代道地藥材的經驗,並在理論上進行了闡述。如《證類本草》對道地藥材的記載較漢、唐時期豐富,尤其附圖的圖題均冠以產地名稱,如:"齊州半夏"、"成得軍狗脊"、"銀州柴胡"等,所記載的道地藥材有250餘種。

明代,"道地藥材"專用術語已正式見於本草和文學書籍。《本草品彙精要》一書載藥916種,明確記載道地藥材268種,其中包括32種川藥,27種廣藥,8種懷藥。

到了清代,醫家從臨牀上發現藥物療效不佳的原因之一就是"道地"問題。徐大椿曾在《藥性變遷論》中指出:"當時初用之始,必有所產之地,此乃本生之土,故氣厚而力全。以後移種他地,則地氣移而薄矣。""……當時所採,皆生於山谷之中,元氣未泄,故得氣獨厚,今皆人工種植,既非山谷之真氣,又加灌溉之功,則性平淡而薄劣矣。"

新中國建國以前,中醫藥處於被消滅的地位,中醫藥界奮起鬥爭,視中醫藥的療效爲生命,各有名的大藥店所經營的中藥材都擇優質道地藥材,飲片加工和中成藥製備精益求精,故產品的質量聲譽較高,創建了許多百年以上的名牌藥店,如北京的同仁堂、哈爾濱的世一堂、杭州的胡慶餘堂、重慶的桐君閣、蘇州的雷允上、廣州的陳李濟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