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爸寶媽們,你們有觀察過孩子的思維方式嗎?

最近有位媽媽問我說:爲什麼我的孩子總是喜歡說“我不行”、“不要”這樣的話。

比如搭積木失敗時,我讓他在試試,他會沮喪的告訴我,“我不行”;我想帶他去視聽多個課外班,看看他對什麼感興趣,可他總是跟我說不要。媽媽說,寶寶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拒絕公式,她覺得與寶寶的性格和天賦是有關係的。

但其實,這並不是性格和天賦將孩子分成了三六九等,而是孩子的思維模式在作祟。

一.什麼成長型思維?

人的思維模式可分爲兩種,且不同的思維模式會有不同的行爲結果,也會讓孩子乃至成年交出不同的人生答卷。

斯坦福大學的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曾撰寫過一本書,叫做《終身學習》,書中將人的思維模式分爲兩種,一是固定思維,二是成長型思維。

卡羅爾教授認爲:幼兒行爲和成年人的成敗實際上均與這兩種思維模式脫不了干係。

接下來我們通過一些常見的幼兒行爲,來解讀這兩種思維模式的區別:

1.行爲差異:

固定思維的孩子喜歡框架,過既定的,有把握的生活;而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喜歡探索,更願意去接納和挑戰困難。

很多爸爸媽媽都有在家陪孩子玩積木的經歷,在玩的時候,孩子也會呈現出兩種不同的狀態:

一類孩子喜歡參照圖紙搭建,或是詢問爸爸媽媽該如何做,搭建中孩子始終繃緊一根弦,當搭建效果好時,他們會非常開心,反之則會沮喪或是興趣全無。而另一類孩子則正好相反,他們不喜歡框架搭建,更喜歡天馬行空的發揮,比起搭建效果如何,他們會更加註重搭建的過程,添加或刪減積木,他們都玩的樂趣無窮。

這就是思維差異帶來的行爲差異:

固定思維會爲自己定義:成功等於好能力,所以很多孩子從小就畏懼失敗,有風險或超出能力範圍的事從來不做。

但是成長型思維則不會爲自己貼行與不行的標籤,而是更注重努力的過程,如何努力等思維模式去直面失敗。

2.心態差異:

固有思維的孩子會用成功定義能力,而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會用過程去提升能力。

在生活中總有這樣一種聲音:我的理科不好,我孩子的理科真是隨我了,或是你天生就五音不全,這不是靠努力就能克服的問題。

這就會引發孩子心態上的差異:是固有常規的認爲我不行,還是積極樂觀的相信我可以!

我身邊有位高中生,她是個小姑娘,理科成績非常差。她周圍的人都說,女孩邏輯思維差那是正常的,況且你學文,數學成績怎麼可能會好?但是小姑娘不相信這說法,她一如既往的努力,從最初的40多分一點一點上升,直到高考那次,數學成績達到了129分。

有人問她,是不是今年的高考題簡單?

她笑着說不是,我只是不相信別人給我貼的標籤,我一直在努力,且在努力的過程中,我一直在調整我的方法和方向。

這種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但我們總是在潛意識中將他們當成天才。爲什麼我們的孩子成爲不了別人家的孩子,並不是沒天分或太笨,而是心態差異在作祟。

固定思維會用成功定義能力,一旦失敗,會認爲沮喪難過,認爲自己能力不行,而非努力不夠。

而成長型思維則會直面失敗,並且會重新調整方法,吸取教訓繼續努力,用過程去提升自我的能力。

二.能力,從思維中來

開朗樂觀,自信勇敢,堅持努力...,這些好能力究竟從何而來?

很多爸爸媽媽在培養寶寶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的疑問,但其實這些能力都是思維衍生出的產物。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能聽到這樣的故事:天資聰穎的孩子,越長大卻越平庸。這並不是孩子越來越笨,而是固定思維所衍生出的壞結果,越來越重視成功,一旦失敗就潰不成軍,無力翻身。

所以,對於孩子而言,任何外在的改變都不如思維模式的轉變重要。

因爲成長型思維難能可貴,比起成功,我們更喜歡孩子在逆境中有勇氣和方法重新站起來,而成長型思維所衍生的積極正向的能力,足以鼓勵孩子對面對挫折,用自我努力去實現逆風翻盤。

三.成長型思維養成,父母言行很重要

能力來源於思維,而思維源於對環境的思考。

對孩子而言,父母是環境中最大的影響因素,我們總是能從孩子的言行找到父母的影子。

所以,想要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父母只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與行,就會讓孩子有機會轉變思維。

1.不要用語言扼殺可能性:

可能性是成長型思維非常重要的一項指標,逆境中相信有可能的孩子,會更容易生出勇氣和動力。

所以,在逆境場景中,父母轉化溝通方式,會決定孩子看到可能性的高與低。

放棄:

當孩子說:“我不行,我要放棄了。”

父母要告訴孩子:“我相信你,我們可以試試其他的方法。”

困難:

當孩子說:“這太難了,我好像做不到。”

父母要告訴孩子:“難題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耐心,你已經完成了一大半,再多用點時間和耐心,一定可以的!”

否定:

當孩子說:“我太笨了,我不如別人。”

父母要告訴孩子:“我們可以通過練習解決這個問題,多練習找方法一定會讓你有所提升”...

在生活中有很多相似的場景,而父母需要做的是:

當孩子的情緒低落,自我否定時,父母要通過語言找到孩子內心的缺口,向內灌注積極正向的暗示,當孩子接收到這股力量時,就會相信萬事都是可以通過努力去實現的,而成長型思維自然也會成長!

2.跳出舒適圈:

舒適圈是很多孩子乃至成年人身上都存在的現象:

即更喜歡做有把握的事情,這會讓人感到舒適,應對自如,但邁出舒適圈應對挑戰時,會先自我否定,情緒焦躁或直接放棄,這無疑是對成長沒有好處的,所以,引導孩子跳出舒適區,就需要父母在言行上的鼓勵與陪伴。

比如當孩子不敢獨自上課,是因爲人際關係的舒適圈面臨了挑戰。

如果這時候爸爸媽媽急於放棄,那麼會讓孩子失去一次成長的機會,所以用言語鼓勵孩子嘗試,再陪伴他一起進去聽課,讓孩子在適應挑戰時有緩衝有方法,那麼跳出舒適圈就不是什麼難事啦。

思維並不是固定的,而是可通過後天的教育去培養激發出來的。這對於孩子成長成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寶爸寶媽們需重視,多引導多鼓勵,讓成長型思維在孩子身上紮根,且受益終身。

你認爲成長型思維重要嗎?

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說出你的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