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建筑尘封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一、建文帝和他的两个儿子
“靖难之役”,是改变明朝历史走向的大事件。据《明史》载,还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他就应感觉到建文帝,是当不久这皇帝的。
在洪武二十九年,建文帝的长子朱文奎出生,哪料朱元璋看完这个孩子后却说“日月皆终,大凶之象”,两年后朱元璋去世,建文帝登基!
至今没有史料解释,为何朱元璋会给朱文奎,这么一个瘆人的评价?所以只能从事后来推断,朱元璋应该感觉到了什么,最起码也是感觉到了建文帝这个皇上不把稳。
随着“靖难之役”发生,朱棣攻入南京城后第一件事,便是确认建文帝的下落。得到的结果是“建文帝跟长子朱文奎自焚于宫中”,只留下了次子朱文圭。果然朱元璋当年没说错。
那么朱文圭被杀了吗?没有,被圈禁了五十多年。直到“夺门之变”发生,朱祁镇重新当上皇帝后,深感被圈禁的日子太难受,动了恻隐之心才把他放了出来。却是出来后,连牛马都不认得,没几年就去世了。
这就是历史上给出的,建文帝和两个儿子的最终结局。看着很心酸,却透着一股“玄幻”感,因为反常的事比较多,除了朱元璋对朱文奎的评价外,还有一个玄幻之处,那就是随后,朱棣又改口了,宣称“建文帝下落不明”。
二、朱棣寻找建文帝
在《明史 方孝孺传》里,有过一段朱棣跟方孝孺的对话,如下: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
朱棣亲口承认建文帝自焚而死。可哪料永乐五年时朱棣却又,遣(胡)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张三丰),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
所以在《大明风华》中:朱棣攻破南京时,建文帝被大臣提醒:刘伯温曾留下遗匣可保命。建文帝去后宫挖出来,却是僧衣和剃刀,然后剃光头发消失的这一段,是不可信的。因为这段是来自于野史《明史纪事本末》。
但不论怎样,显然朱棣先说建文帝自焚后又改口,并不惜请出张三丰出来助阵寻找,就显得不寻常了。因为后来,以至于连“郑和下西洋”,都被说成了是带着这个任务的。那么朱棣如此疯狂寻找建文帝,到底是为啥?
三、朱棣的心思
在朱棣跟方孝孺的对话中,其实就已经露出了马脚。皆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喊出的口号的“清君侧”,表示他只想干掉建文帝身边的黄子澄、齐泰等“奸臣”,不是为了当皇上。而攻入南京后,他劝方孝孺写诏书时又再次强调:我仅仅是为了学周成王。
结果,朱棣虽口号喊得虽很响,说得也非常动情,却一转眼发现:坏了,皇帝就是因他“清君侧”和想学“周成王”,带着长子(太子)自焚——这个结果,是不是非常滑稽和矛盾?朱棣显然没法自圆其说。
所以后来,就又出现了这样的记载:神器不可以无主,上章劝进,朕拒之再三,爰乃俯徇与情,已于六月十七日即皇帝位。
意思是说,我朱棣本来是清君侧,要当周成王的,哪料只因一个小意外,皇上死了,而群臣却又苦谏,我朱棣推脱再三,最终才为了祖宗基业,天下百姓着想,迫不得已当了这个皇上。
虽很别扭,很难看,但朱棣终于当皇上了。可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说好的清君侧和学习周成王呢?那么此刻,倘若建文帝没有死,显然会对朱棣名正言顺的当皇帝,就更有价值了。
于是这才有了,待朱棣坐稳江山后,突然又发现建文帝似乎还活着,于是命乎大臣胡濙,请动了神仙张三丰,一起寻找建文帝。意思仿佛是说:只要找到了建文帝,我朱棣就会归位给他。我发动靖难之役,就是为了清君侧和学习周成王的。
那么张三丰找到了没有?似乎是找到了: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朱棣)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这其实就是郑和下西洋,是为寻找建文帝说法的由来。不过越细琢磨这事,就越感觉这事没这么简单。这越看越像是朱棣打着寻找建文帝的幌子,在做自己想干的事。
都说,死人有时比活人管用。看来朱棣也是此道高手。建文帝生死问题,一通眼花缭乱的操作下来,即表明自己不是造反,又暗渡陈仓,干了郑和下西洋。
四、其他说法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可能,也非常有说服力。那就是建文帝的确没有死,被一股势力隐藏起来,这也是为何哪怕朱棣请出张三丰,都找不到的原因。须知只要这股势力在,就随时能拥护着建文帝杀回来。
因此这才有了朱棣当了皇上后,那么疯狂的建功立业,比如修运河、迁都、北征、编纂《永乐大典》等,一个大工程跟着一个大工程,这些事若是寻常皇帝来做,早就天下皆反了,因为用力太猛。
可哪料朱棣当家,却来了一个“万国来朝”。朱棣正是用这种方式,向世人和后世证明,他才最有资格当皇帝,以此来对冲建文帝的威胁。所以到底是哪一个,如今来言,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