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服用降烧药退烧本身就是治标不治本,发烧的基础病因没有找到,退烧药的药效过了之后体温自然又会升上来,这时候就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而不是换另一种退烧药服用,反而弄巧成拙。而我们常说的“体温超过37.3摄氏度就是发烧”,参考的就是腋下温度。

大多数朋友一出现头疼脑热,就赶紧找来退烧药,但是你现在的情况真的属于发烧吗?真的需要吃药吗?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才可以吃退烧药?或许你一直处于这几个发烧误区。

一、 超过37.3摄氏度就是发烧?——部位不同,标准不一。

人是恒温动物,但并不意味着人的体温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外界的温度或者是年龄、昼夜有一些变化,但是变化的范围很小。在不同的部位测量体温,正常的体温范围也不一样,对于发烧的定义也不相同。

如果在口腔测量体温,正常的体温是在36.3-37.2℃之间。如果在直肠测量体温,也就是在肛门测量体温,正常的体温是在36.5-37.7℃之间。如果在腋窝测量体温,正常的体温范围是在36.0-37.0℃之间。正常情况下,只要超过正常体温0.3℃以上,就算是发烧的情况。

而我们常说的“体温超过37.3摄氏度就是发烧”,参考的就是腋下温度。

二、烧到38.5摄氏度才能吃退烧药?——因人而异

吃退烧药其实目的很明确,是为了降温,让人舒服。有时候虽然发烧了,但饮食和精神状态并没有太大影响,精神状态一样很好,自然就不需要吃药退烧。

但如果明显感觉不舒服,烧得“整个人都不好了”,即使没有到38.5摄氏度,也不用硬抗,可以吃退烧药。

不过,如果发烧体温较高,比如腋下温度高达39摄氏度以上,还是建议及时降温处理。因为持续的高烧,会对身体造成很多危害,比如影响中枢、循环、呼吸、消化以及泌尿等系统,同时也会造成电解质代谢紊乱。

但是,一定范围内的发烧其实是对身体有利的。

当感冒病毒等病原体入侵人体时,会激活体温调节中枢的环氧化酶。这种酶会催化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又会使调定点温度上调,从而使身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导致发热。当体温升高之后,人体的免疫功能就会随之增强,直至消灭感冒病毒。

客观讲,发烧大部分是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表现,对疾病的康复是有帮助的。

三、服药后久烧不退?——或许你忘记了这点

很多人反映服用退烧药后,久烧不退,更换退烧药也没有改善。其实你可能忽略就最根本的原因。服用降烧药退烧本身就是治标不治本,发烧的基础病因没有找到,退烧药的药效过了之后体温自然又会升上来,这时候就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而不是换另一种退烧药服用,反而弄巧成拙。

四、发烧就要及时就医?——这三种务必小心

发烧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状态,因此退烧药也是绝大多数家庭的必备药品之一,遇到高烧,不管原因,先吃一粒退烧药,高烧退了也就不在意了,这个现象比较常见。但这样做并不可取。

我们要认识到,应对发烧,找到病因才是关键,轻易使用退烧药,可能会掩盖背后的病因,反而对身体健康不利。

若出现以下三种热型,务必小心,及时去医院处理。

1. 稽留热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摄氏度以上的水平,连续数天。这种情况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以及伤寒等。

2.弛张热

体温常在39摄氏度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摄氏度。这种情况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以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这种情况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以及肠道感染等。

再次提醒,是不是发烧、不要吃退烧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切勿乱用药,更忌多用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