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是,在中國以後兩千多年的歷史上,燕、楚、齊、趙、魏這五國,又以另外一種形式“復活”了,它們的國號仍然被後世政權所使用。五胡十六國時期,來自鮮卑的慕容氏前前後後建立了5個以“燕”爲國號的政權,但存在時間都是幾十年,只有一個西燕持續了100年。

戰國七雄,是我國古代戰國時期,七個實力最強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羣雄逐鹿,幾十個國家相互攻伐。到了戰後後期,剩下7個實力最爲強大的諸侯國,分別爲燕、秦、楚、齊、韓、趙、魏。雖然除了它們之外,還有衛、中山等小國,但只能在夾縫中生存,且最終都被七雄所滅。

而公元前221年,秦國又滅了其他六國,成爲了七雄中最終贏家。可是,在中國以後兩千多年的歷史上,燕、楚、齊、趙、魏這五國,又以另外一種形式“復活”了,它們的國號仍然被後世政權所使用。唯有一家被永遠塵封。

秦。秦滅六國之後,秦始皇建立了秦朝,繼續以“秦”爲國號。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可是國祚很短,二世而亡。

但是,雖然秦亡了,但“秦”作爲一個國號,卻沒有就此消亡。352年,氐族人苻健在長安稱帝,國號爲“秦”,歷史上被稱爲“前秦”,它最有名的皇帝就是統一了北方的苻堅。但隨着苻堅的死亡,前秦又分裂爲了兩個秦國,分別被叫做“後秦”和“西秦”。

而此後,又有先後10個政權,曾以“秦”爲國號,但都爲時間非常短暫的割據政權。

燕。燕國滅亡後,在秦末的楚漢戰爭中,陳勝、吳廣的部下韓廣、臧荼二人,在燕國故地自立爲燕王,燕國死而復生。三國時期,公孫淵在此地稱燕王,但最終被曹魏所滅。

五胡十六國時期,來自鮮卑的慕容氏前前後後建立了5個以“燕”爲國號的政權,但存在時間都是幾十年,只有一個西燕持續了100年。而到了隋唐時期,除了兩個草莽英雄建立過新的燕國之外,反唐的節度使安祿山也在安史之亂中自號爲“大燕”。

楚。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起義,他們曾經短暫的恢復了楚國,但很快敗亡。之後,項羽的叔叔項梁,又立了一個楚王,而項羽也在隨後自稱西楚霸王,不過最終被劉邦攻滅。

幾百年後,到了東晉時期,大將桓玄篡位,建立了短暫的楚國,史稱爲“桓楚”。而到了隋末,朱粲、林士弘二人分別建立了各自的楚國,不過都是曇花一現而已。

此後,又有5個小割據政權曾經用過“楚”爲國號,最著名的是北宋末年張邦昌的“大楚”,僅僅32天就灰飛煙滅。

齊。齊國滅亡後,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南北朝時期,南朝出現了一個齊國,由蕭衍建立;而在北方,也出現了一個齊國,由高洋建立,這就是歷史上名聲不太好的“北齊”。隋唐時期,也曾有兩個綠林好漢建立過“大齊”,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南宋初年,佔領中原的金國,也曾短暫扶持過一個小政權,名字也叫“齊”,但它的皇帝劉豫只能算是金國的“兒皇帝”,幾乎被歷史所遺忘。

趙。秦朝末年,身爲趙國王室的趙歇,曾經短暫恢復了趙國,可最後被韓信所滅。一直到了五胡十六國時期,來自匈奴的劉曜和氐族人石勒,也分別建立了“前趙”和“後趙”。同時期,還有段勤、鮮于乞二人分別建立過趙國,但也都是持續時間很短的彈丸之國。

魏。魏國被滅後,直到三國時期,其國號才被再次啓用。曹丕篡漢後,建立了魏國。之後,漢人英雄冉閔也建立了一個魏國,史稱爲“冉魏”。而同時代的,還有一個姓翟的建立起一個魏國,史稱“翟魏”。

而後的南北朝時期,是“魏國”大爆發的時期,一共出現了東、西、北三個不同的魏國。而到了隋末,瓦崗寨的李密建立的割據政權,也自稱爲“魏”。

說了這麼多,戰國七雄的國號,就只剩下“韓”沒被後世再使用過了,這是爲什麼呢?要解釋這個問題,先要弄清楚爲何這些後來的政權還要重新啓用這些舊國名,是他們都缺乏創意嗎?肯定不是。其實他們目的有三點:

1、扯虎皮拉大旗。像秦、楚、齊這些國號,在後世的使用頻率是相當高的,特別是“秦”,竟然有十幾個政權陸續自稱爲“秦”,主要還是因爲秦朝在人們心目中的影響力太大。

而一些草莽英雄,更加仰慕和鍾愛“楚”、“齊”這種國號,在他們中間出現頻率相當高。

2、背靠大樹好乘涼。許多後世的小割據政權,也希望自己能像這些“上古”強國一樣,稱霸幾百年,於是便想用這些強國的國號,給自己一個強大的心理暗示!

3、建國之處與古國位置重疊。春秋戰國幾百年,一些大國的國號也成爲了後來這些地方的地理代稱。比如山東稱齊魯、河北稱燕趙,在這裏建立起來的割據政權,難免也會啓用這些古國號,表示自己乃是歷史的傳承。

基於以上幾個原因,我們再看看“韓”,就可以明瞭爲何後世沒有政權再用這個國號了:

1、韓國乃七雄之中最爲弱小的一國,也最先被秦國所滅;

2、韓國國土最爲狹小,後世政權也不會將視野僅侷限於這片小地方;

3、七雄之中,儘管韓國也曾有屬於自己的輝煌,但相比之下,它仍然是最爲暗淡無光的一個,甚至拿得出手的人才都不超過三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