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小思姐聊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劉邦心中,功臣有兩種:一種是蕭何,一種是其他功臣
《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劉邦戰勝項羽,論功行賞時,羣臣認爲曹參等人在前線出生入死,功勞最大,但劉邦堅持認爲蕭何功勞更大,故給蕭何的食邑最多;
封賞完畢,又評定列侯次序,劉邦本想遷就武將們,把曹參排在第一。但關內侯鄂千秋認爲,蕭何鎮守關中,在楚漢爭霸時爲劉邦補給糧草和兵源,乃“萬世之功”,曹參等人攻城略地只是“一時之功”。
劉邦恍然,仍以蕭何爲列侯第一,允許他上朝佩劍、不趨。
劉邦心中,功臣有兩種:一種是蕭何,一種是其他大臣。
劉邦以打獵爲例,說明蕭何功勞:
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世紀·蕭相國世家》)
劉邦當着羣臣的面,把所有人比作有功的狗,唯獨蕭何是有功的人。
蕭何的地位,可見一斑!
蕭何爲什麼是“第一功臣”
劉邦評漢初三傑功績,說了這樣一段話: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蕭何的功績在鎮守後方、安撫百姓、不絕糧道。
然而,齊王韓信擊敗項羽,張良寸步不離劉邦----各司其職,爲何蕭何做的事情更重要?
鄂千秋在給劉邦分析蕭何“萬世之功”時是這麼說的:
“上與楚相距五歲,常失軍亡衆,逃身遁者數矣。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而數萬衆會上之乏絕者數矣。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
“今雖亡曹參者百數,何缺於漢?”
唯有蕭何不可替代。
正如劉邦自己所說,蕭何是定下奪取天下目標的人,其他人則是在規劃下前進。
劉邦最初進入咸陽,是蕭何將秦朝的書策收集,獲得了天下地理、人口、賦稅記載,爲此後漢軍殺出漢中提供了基礎(“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史記·蕭相國世家》)。
楚漢爭霸時,劉邦軍隊屢次被項羽擊潰,正是蕭何不斷的從關中募集兵源補充給劉邦。如果不是蕭何鎮守關中,爲劉邦提供了一個堅定的基礎和後路,莫說擊敗項羽,恐怕劉邦早就沒有兵了,他手下的將領也不會繼續支持他了。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劉項對峙的關鍵時期,“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
雙方在兵源、糧草方面的差距,才導致項羽釋放了劉太公,並且撤兵,隨後劉邦“因其飢遂取之”。
正如電影《讓子彈飛》裏的名言--“大家只幫贏家”,劉邦有了蕭何爲他建立起的對項羽的優勢,也纔會有後來韓信、英布等諸侯願意與劉邦會師垓下,對項羽十面埋伏。
蕭何治理漢中,是楚漢爭霸背後的勝負手。
蕭何究竟是如何治理漢中的,其不可替代性又何在呢?
蕭何治漢中之初,面臨的幾大難題,是歷史上首次
1、秦末戰爭,給關中造成了嚴重破壞
漢軍在韓信帶領下佔領關中後,第二年就出關同項羽作戰。作爲秦國故地,漢中本應富庶,此前卻先後經歷了“二十萬降卒在鉅鹿之戰被坑”,“項羽燒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以及韓信與三秦之戰的破壞。
戰爭的破壞力巨大,關中社會和經濟秩序亟待恢復。
2、劉邦對兵源的需求非常大
《史記·漢高祖本紀》明確記載,劉邦討伐項羽時“悉發關內兵”----已經帶走了關內所有的兵力。
不久之後,彭城慘敗,漢軍被殺的非常多,雎水之戰“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爲之不流”,此時諸侯則紛紛棄漢投楚。
隨後,劉邦又遭遇滎陽之敗、成皋之敗,每一次都差點變成光桿司令,劉邦自己拜的大將軍韓信還趁機逼迫他封自己爲齊王,其他諸侯更是協助項羽進攻劉邦。如果後方沒有蕭何進行兵源的補充,劉邦早已衆叛親離。
3、掌握漢軍大後方,難免被君王猜忌
劉邦領兵出關,留蕭何鎮守關中,等於把全部退路交給了蕭何。被劉邦認可的一種說法叫:
“當是時,相國守關中,搖足則關以西非陛下所有。”
歷史已經證明,劉邦並不是用人不疑的人,無論是韓信、英布這樣的諸侯,還是從沛縣開始追隨劉邦的盧綰,甚至是有親戚關係、威脅並不大的樊噲,都不能逃脫劉邦的猜忌。
劉邦對蕭何的猜忌也沒有停止過,否則也不會出現蕭何晚年“自污其身”這種事。
對蕭何來說,鎮守關中的三年,如不能打消劉邦的猜忌,則不僅自身難以周全,漢朝的事業更無從談起。
從後來的歷史上看,蕭何不僅很好的解決了這些難題,而且爲後世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社會,在治國理政、君臣關係等方面,都樹立了榜樣。
蕭何如何解決難題?
1、讓渡政府利益、修訂律法,給民間修養,恢復秩序
蕭何毀掉了秦朝皇家苑囿園地,讓百姓耕種;
給平民做官的機會,每個鄉選擇50歲以上有德行的人,賜酒肉、免徭役,擔任“三老”這一職位,負責教化民衆、收繳地方賦稅等工作。
劉邦入主咸陽之初,與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傳爲美談。約法三章的意義在於去除苛政弊端,獲得民心,維護社會秩序。但這種法令顯然不足以運行社會,蕭何在先秦法令基礎上,截取了部分漢中實施,並在漢朝建立之初形成了《九章律》。
《九章律》包含盜律、賊律、囚律、捕律、雜律、具律、戶律、興律、廄律,建立了從農業、畜牧業到社會各方面的秩序。
關中是周、秦發源地,沃土千里,蕭何恢復了當地秩序後,生產得以快速恢復。
2、建立持續、符合實際的賦稅和兵役體系
《九章律》已經失傳,但根據《漢書·刑法志》的記載,此律主要依據,乃戰國魏國變法者李悝《法經》六篇。李悝昔日在魏國變法,曾經將百姓用度進行了周詳計算,並以此爲根據徵稅,此截取部分內容,大家可以見識其周詳:
“一個農夫,帶家室五口,治田一百畝,每畝出粟一石半,全年收穫爲一百三十五石;土地稅十分之一,出去十五石,尚有一百三十五石;每口食糧每月一石半,五口全年消耗九十石;地方祭祀……;衣服每人……。”(黃仁宇《中國大歷史》)
蕭何則可以在保證關中百姓生存的情況下,最大的限度的爲劉邦的征戰提供物資。
籌集兵源方面,劉邦已帶走了精壯,所以蕭何釋放囚徒,徵發老弱給劉邦補充兵卒。所幸他所治理的漢中人對項羽非常不滿,且此前秦朝兵役本就繁重,所以在完備的秩序下,蕭何的徵兵任務順利完成。
3、得到劉邦的信任,更難能可貴
《孫子兵法》從純軍事角度講“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縱觀歷史,尤其是戰國後,信了這句話的將領或君王,幾乎無一得到好下場。而鎮守劉邦命脈所在的蕭何,如何在關中發號施令、制定律法的同時,取得劉邦信任,難度非常高。
《史記》的說法,蕭何鎮守關中,侍奉太子,所行的所有律法,全部請示劉邦,如果需要權宜行事的,也會在實施之後等劉邦回來再請示;
蕭何將自己“子孫昆弟”但凡能動彈的人,都送到了劉邦身邊,跟隨他作戰,以打消劉邦的疑慮;
“不朋不黨”,居高位而不據羽翼:蕭何於韓信有知遇之恩,韓信拜將之後,蕭何與韓信只保留工作關係,後蕭何爲保劉氏江山還欺騙韓信伏法;蕭何和曹參是劉邦同鄉,年輕時還同爲秦朝官吏,蕭何臨終前還舉薦曹參爲自己的繼任者,但蕭何生前卻與曹參疏遠不和。
對後世的巨大影響
蕭何整合了先秦時代各諸侯過的精華,其治國方式不僅後來被曹參所延續,多數政策其實在整個封建社會都被延續下去了。類似於政府向每家每戶抽稅這種手段,在中國更延續了2000多年,而西方卻沒有(《中國大歷史》)。這爲歷代政府提供了發展的物質條件,也提供了龐大國家得以凝聚的一個動機。
道義不能約束君臣間的猜忌。臣子坐擁大權,君王相距較遠時,主動將子弟送到君王身邊爲質,可以很好的避免主憂臣懼最後滿盤皆輸的處境,並能夠顯示出對共同事業的信心,後世對此多有模仿。《三國志·臧霸傳》中記載,曹操手下將軍臧霸曾經把子弟以及自己手下將領的父兄家屬送到曹操身邊,曹操提到了蕭何:“諸君忠孝,豈覆在是!昔蕭何遣子弟入侍,而高祖不拒。”
蕭何治國對後世諸多影響中,最了不起的還應該是他在“搖足則有關以西”時,沒有利慾薰心的謀取大位,相權不去威脅君權,這有利於天下太平,百姓儘快過上平靜的生活。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