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知識點:腳踩龍王 文/王事情

一、腳踩龍王

龍與王權發生聯繫,在夏商時期的出土墓葬中已有所發現。自秦始皇爲祖龍,歷代帝王皆自稱龍,身體叫龍體,衣服叫龍袍,鬍子叫龍鬚,孩子叫龍子,生氣了叫龍顏大怒……誰都怕他們生氣,因爲那意味着一個人甚至一路人的人頭落地。

既然成了皇權象徵,自然而然就沒人敢惹它,畢竟生命只有一次。可在文學作品中——另一個平行世界裏,那些書生意氣的讀書人卻似乎不那麼在意。

較早的《柳毅傳》中,龍宮“臺閣相向,門戶千萬,奇草珍木,無所不有”,一派帝王氣象。洞庭龍君與錢塘龍君二人,皆自稱寡人。及至脅迫柳毅迎娶龍女,柳毅也只敢以大義責之,錢塘君竟能服其高論。但最後柳毅終於迎娶了龍女,並獲得長生,已是龍族中人。本篇把讀書人那點欲迎還拒的心思寫得極妙,其實柳毅未嘗不喜歡龍女,只不過一被人威脅就覺得不爽,好在龍女還算喜歡他,最後才能得償所願。折射到現實中,就是想當駙馬爺,又不想表現得太急迫的那樣子。

類似的故事到了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身爲螻蟻的張生脾氣見長,只因與龍女的婚約受阻,就用神仙給的法寶把海煮了,龍王不得不狼狽嫁女了事。這裏張生雖是凡人,但因有神仙保佑,加上自己也是天上金童下凡,有了後臺纔敢欺負龍王。當然,也沒欺負得怎麼樣,最多也就使龍王“不堪其熱”。

直到影響最大的《西遊記》,孫悟空拿走了定海神珍和全套裝備,四海龍王本想動手,無奈“那塊鐵挽着些兒就死,磕着些兒就亡,挨挨兒皮破,擦擦兒筋傷”,不由氣餒。這是仗着自己厲害欺負龍王,但其實並沒把龍王怎麼樣,起碼沒有動手,還算和氣。真正不把龍族當回事的,是上頭的領導——天庭,菜餚是龍肝鳳髓,涇河老龍還上了斬龍臺。

《西遊》風行天下後,神魔小說蜂起,到比較有代表性的《四遊記》和《封神演義》中(兩部書不能確定孰先孰後),龍族的遭遇就有點悲慘了,別說尊敬了,簡直就是隨心所欲想殺就殺想剮就剮。

《四遊記》之首的《東遊記》中,八仙過海時與東海龍族大打出手,呂洞賓燒海(故事的源頭應即《張生煮海》),打死龍王大太子,打傷二太子,殺死蝦兵蟹將無數。接着八仙乘勝追擊,燒光東海之水,除龍王及其妻子逃得性命外,“其他魚龍等類皆爲煨燼”。南海、西海、北海三龍王聞訊,盡起精兵報仇,被八仙逃走,搬泰山以填東海,砸死水族十萬精兵,砸塌了水晶宮。

接着就是我們熟悉的《封神演義》。哪吒在九灣河先打死了巡海夜叉,繼而又打死三太子敖丙,在南天門上把龍王敖光打倒,一腳踏住後心,噼裏啪啦打了一二十拳,又將敖光朝服拉去半邊,露出鱗甲:

古云“龍怕揭鱗,虎怕抽筋”……哪吒用手連抓數把,抓下四、五十片鱗甲,鮮血淋漓,痛傷骨髓。敖光疼痛難忍,只叫“饒命”!

堂堂的龍族帝王、皇權象徵,竟然被人錘到這步田地,實在讓人大呼爽快!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頓痛打,正是寫書人借哪吒之手,對當時不爭氣的明朝皇帝的痛打。

那麼這些皇帝都幹了啥,竟引得寫書人如此蔑視和憤慨呢?

二、皇權象徵

皇帝號稱天子,自非常人,生時無不有非常之異。即使沒有,史官也能給你編出來。

如《晉書》載記所記之人,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君王,雖然不是正統,也有奇異之象。如匈奴劉淵生時,其母夢大魚頂生二角而變爲人,授以日精。羯族石勒,生時紅光滿室,白氣從天上照射中庭。鮮卑慕容皝,生得龍顏版齒,稱燕王后曾見黑龍、白龍各一現於龍山……

這些當然都很神妙,然而又趕不上真正的大一統帝王。漢高祖劉邦生時,先是其母夢與神遇,這個神據劉太公親眼觀瞧,乃是蛟龍。隋文帝楊堅生時紫氣充庭,其母不慎,曾見其幼時頭上角出、遍體鱗起,分明又是一條龍。唐高祖李淵的天下一大半是兒子李世民打下來的,因而這種神異就着落在了兒子身上,李世民生時,有雙龍戲於屋外,盤旋三日方去。宋太祖趙匡胤生時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身體金光繚繞,三日才散;後來皇位到了太宗趙光義一系,趙光義孕時,其母夢神人捧日以授,生時也是赤光如火,這就是“一母所生兩條龍”。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號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自然更不會差,其母夢神人授藥而有孕,生時紅光滿室,驚動鄰里。龍子龍孫傳了七八代,著名的玩鬧皇帝朱厚照駕崩之後,皇位這個大餡餅一下砸到了湖廣安陸的興獻王世子朱厚熜cōng頭上,這就是嘉靖皇帝。嘉靖寵信一個叫陶仲文的道士,後者又弄出了奇葩的“二龍不相見”之說,搞得嘉靖二十年沒立太子。嘉靖在位45年,傳隆慶,歷6年,再傳萬曆,歷48年,前後整整100年。《封神演義》公認爲成書於隆慶、萬曆年間,寫的雖是兩千多年間的怪力亂神,實則說是描寫了嘉靖至萬曆這百年時局亂象也未嘗不可。

這麼說有以下幾個論據。

1、從本質上說,文學作品的出現都是言志的,所謂“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

如前面提到的《柳毅傳》,文末作者就說自己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因爲感於柳毅能夠“移信鱗蟲”,兩位龍君則“含納大直、迅疾磊落”,都是值得記誦的。三言二拍、聊齋,這些小說也大多是諷喻世人的。古代的讀書人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爲己任,即使淪落紅塵賣文爲生,那種不將就的氣質仍然貫穿在行文之中。《封神》中那些披肝瀝膽的忠臣對紂王的大罵,以及對文王武王治下的西岐人、物的理想性描寫,都是這種寄託的反應。

隆慶還好點,嘉靖和萬曆這對爺孫,槽點是絕對滿滿的,不說別的,單說大奸臣嚴嵩的兒子嚴世蕃伏法時,京城百姓扶老攜幼、彈冠相慶,就知道此時大明朝有多離譜。

2、嘉靖或許直接提供了《封神演義》的創作靈感

還是那位陶仲文先生,有人猜測《封神》中的太師聞仲很可能就是影射他,聞仲爲仲文的倒序。按,陶仲文的本質不過是個方士,而聞仲雖也出身道門(截教金靈聖母之徒),卻是忠烈耿介的孤臣,兩者沒有可比性;但另一方面,兩人都位極人臣,君王愛之、敬之,則又有相似性了。

陶仲文給嘉靖想了個超長的道號:太上大羅天仙紫極長生聖智昭靈統元證應玉虛總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萬壽帝君。大羅天是道教所謂三十三天中最高最廣之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行化教。玉虛二字,在《封神》中即元始的道場崑崙山玉虛宮。

嘉靖沉迷修真煉丹,至死不改,名臣海瑞實在看不下去,在嘉靖四十五年上了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直言“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又說“天下人早就看你不爽了(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這道奏摺實在太過有名,把嘉靖罵得直跳腳,他立刻下令去把海瑞抓起來,還好有個明白人(宦官黃錦)說,海瑞知道會觸怒你,早就買好了棺材、訣別了妻子、遣散了僮僕、洗淨了脖子等着呢。嘉靖默然,消消氣又撿起來讀,一直讀了三次,才發出了一句非常有水平的感慨:

此人堪比比干,但是我畢竟不是紂王(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紂耳)。

紂王殺比干是《封神》中人盡皆知的橋段,比干有姜子牙相助爲何會死的話題,至今還能引起熱議。而傳說的起源,或許就是嘉靖這一句話。

嘉靖朝時,青詞創作達到了瞠目結舌的地步。所謂青詞,是在道士舉行齋醮時燒給神仙看的祝文,因寫在青藤紙上而得名,又稱綠章。嘉靖修仙幾十年,時時刻刻都怕怠慢了神仙,因此對青詞格外講究。也因此,朝中善寫青詞者極得寵眷,甚至可以馬上入閣,時稱青詞宰相,如名臣夏言等。其中有個叫袁煒的,《萬曆野獲編》稱他的青詞“寫得最好最讓嘉靖滿意(最工巧最稱上意者)”,這首膾炙人口的馬屁青詞就出自他手:

洛水玄龜初獻瑞,陰數九,陽數九,九九八十一數,數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誠有感。

岐山丹鳳兩呈祥,雄鳴六,雌嗚六,六六三十六聲,聲聞於天,天生嘉靖皇帝,萬壽無疆。

上聯用洛出書之典,出現了元始天尊,下聯用鳳鳴岐山之典,對以嘉靖皇帝。現在看來這沒什麼,可聯想到它出現在《封神》一書問世之前,就很不一般了。《封神》的藍本是《全相武王伐紂平話》(又稱《武王伐紂書》),後者篇幅只有幾萬字,是絕對沒有元始天尊四個字的,更不用說構建出一個以元始天尊爲主的崑崙神譜,再構建出一個元始說了也不算的鴻鈞神譜了。

如果說這些都是巧合,那麼巧合未免也太多了點。總而言之,其時大明的皇帝醉心修道,把道教羽流天天掛在嘴上,而無論是被視爲正面形象的閣老(如夏言、徐階等),還是臭名昭著的大奸臣(如嚴嵩、董份等),都不得不操弄青詞,如此一來,道教在民間的形象大抵就呈現出涇渭分明的兩種狀態:

正義的(闡教);

和邪惡的(截教)。

大明朝士人每日雙目所見、雙耳所聞都是青詞中的道教典故,再加上其時深孕民望的海青天硬剛皇帝的故事,還有在民間頗爲流行的武王伐紂、呂望興周傳說,其中有心之人實在很容易把這幾者綜合到一起,從而構思出一本三分的政治寄託七分看神魔鬥法的恢宏鉅著。

三、文以載道

《明朝那些事兒》對嘉靖有個評語:明朝史上心眼兒最多的皇帝。

他絕對不笨,笨人鬥不倒楊廷和這些超一流聰明人。但也絕對沒有他自以爲的那麼聰明,比如嘉靖朝後期幾乎快成精的徐階、嚴世蕃這些人,無一不將這位聰明皇帝玩弄於股掌之上。他最沒法洗的黑點就是怠政二十多年,置江山社稷於不顧,爲後來更惡劣的萬曆怠政開了一個危險的先河。而從他登基以來的大事一樁樁進行復盤,也依稀能在《封神》中找到一些影子。

首先是曠日持久的大禮議之爭。嘉靖以藩王入繼大位,以楊廷和爲首的朝臣認爲他應以孝宗朱祐樘táng兒子的身份繼位,原因是孝宗之子武宗朱厚照死後無子,則朱厚熜繼位應該先繼(孝宗)嗣。而朱厚熜則認爲他是來堂堂正正繼承法統(大明皇帝位)的,孝宗一系既然斷絕,那按法理本就該興獻王一第(朱厚熜之父朱祐杬yuán,爲孝宗異母弟)承襲大位,此爲兄終弟及的祖訓。結果是嘉靖在張璁cōng和楊一清等大臣的幫助下,成功趕跑了首輔楊廷和,並通過左順門一案打擊了“繼嗣派”朝臣,贏得了勝利。

實話實說,這次事件朱厚熜是佔了理的,因爲畢竟沒有爲皇位換爹的道理。《封神》中有三分相似的事件大概是妲己進宮。妲己方纔進宮,就迎來了雲中子進劍這一關乎死生的大事,依靠扮可憐成功借紂王之手焚燬了寶劍。跟着又是姜皇后斥責,妲己通過奸臣費仲用計,詐稱行刺廢了姜後,又驅逐了姜後之子殷郊殷洪,自此後她的後位方纔穩如泰山。而楊廷和黯然致仕,則有點像商容九間殿死節。

當然,姜後從來也沒派出過殺手,然而她畢竟冤死,這令從前侍候她的七十餘名宮女一直念念不忘。第十七回,妲己一曲舞畢,三宮六院盡皆喝彩,唯獨這七十餘宮女暗自垂淚。妲己看見,覺得“久後必成宮闈之患”,做出了有罪推定,要絕其後患。遂造蠆盆,內有毒蛇千條,將七十餘宮女一齊扔下,餵了蛇蠍。

蛇雖毒,不如妲己毒;妲己雖毒,又怎比帝王之毒?

嘉靖二十一年,發生了著名的“壬寅宮變”,也是明朝史上著名的宮女殺帝案。嘉靖生性多疑殘暴,宮人動輒得咎,因此而被打死者多達200餘人。他又追求長生,所煉丹藥的祕方中有一味即取自少女,宮女因此飽受摧殘,決意先下手爲強。一日嘉靖夜宿翊坤宮,楊金英等十餘名宮女掏出事先準備的繩索打算勒死嘉靖。可她們畢竟沒有經驗,恐慌之下打了兩個死結,這樣無論如何使勁都是沒有效果的了。內裏一個年幼的宮女驚恐之下報告了皇后,於是這一羣宮女都被凌遲處死,銼屍梟首,還連累了九族一同被誅。在皇后的擴大化的打擊之下,後宮受寵的曹妃、王寧嬪都一同被殺。

帝王一怒,血流飄杵。這樣的人,是不可能奢求他自省的,正如那神話中的龍一般。

宮變後嘉靖搬出禁宮入住西苑,從此潛心修道,開啓了二十多年的怠政,爲後代兒孫樹立了極其惡劣的榜樣。從此連皇后也等閒見不着自己的丈夫,這就是海瑞上疏所言的“二王不相見,人以爲薄於父子;以猜疑誹謗戮辱臣下,人以爲薄於君臣;樂西苑而不返,人以爲薄於夫婦”。

紂王也是一般,自姜後廢后專寵妲己及三妖二十餘年,竟然沒有生下一個孩子,這又豈止是薄於夫婦?

嘉靖二十九年,時任大同總兵仇鸞狡猾而無能,通過賄賂蒙古的俺答汗,而反致使後者兵臨北京城下,史稱“庚戌之變”。時任兵部尚書丁汝夔問計於嚴嵩,嚴嵩認爲反正打不過,不如等蒙古兵飽食之後自然退兵,於是堂堂的大明軍隊一箭未發,任由蒙古兵將在都城之外燒殺擄掠了八天。

《封神》中這樣的窩囊事自然也有,那便是黃飛虎反商,與堂堂大商天子在大商都城的午門大打出手。而紂王逼反的不止大商軍神黃飛虎一個,因爲擅殺東、南兩鎮大諸侯,逼反了帝國的東南,東伯侯姜文煥領四十萬人馬兵取遊魂關,南伯侯鄂順領二十萬人馬攻打三山關。沒過幾年姜子牙擒斬北伯侯崇侯虎,立崇黑虎,於是四路皆反。其時天下一共八百鎮諸侯,四路大諸侯各領二百鎮小諸侯,這一反就相當於大商朝只剩了京畿朝歌周圍還算安寧,其餘的疆土早已烽火燎原了。

而那位製造了驚天大變的蒙古俺答汗像誰呢?倒是有點像首章便聯合北海七十二路諸侯反叛大商的袁福通。蒙古在大明之北,北海在大商之北,北地苦寒,聞太師歸來自雲“滅怪除妖,斬逆剿賊”,可知乃是羣魔亂舞之地。聞太師一代天驕,徵北海也打了十五年,可知這次叛亂實堪稱動搖了大商根本,也是大商由盛轉衰的標誌性事件。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變則揭開了自土木堡之變以來的大明政壇、軍界的遮羞布,實乃奇恥大辱,事後嘉靖要求仇鸞要如太祖、成祖時一樣“長驅胡虜三千里”,可是這只是一個永遠不可能實現的願望罷了。倘若朱元璋、朱棣當真地下有知,見嘉靖不肖如此,就該把他早點帶走。

張璁、嚴嵩這些人雖爲內閣首輔,卻是費仲尤渾、飛廉惡來的一類佞臣,嚴世蕃所謂天下三大聰明人的楊博、陸炳(一個是他自己)等明哲保身,能臣幹吏如夏言、曾銑、胡宗憲等輩衝鋒在前不惜身,竟無一善終。

修道,修的何道?

治國,治的啥國?

《明史》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萬曆)”,但若無這位好爺爺嘉靖的表率,則萬曆有沒有這麼惡劣實未可知。

明之亡,實亡於嘉靖。

古人寫文章講究的是文以載道,這樣的皇帝,現實裏不敢怨懟,小說中若不痛打他一頓,也實在說不過去。

所以說,哪吒踩的那一腳,揭的那些龍鱗,不是爲自己,而是爲天下人找嘉靖討的公道。

參考資料:《封神演義》、《借神演史的<封神演義>》、《明朝那些事兒》、《明史》、《萬曆野獲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