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開展實踐活動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必然選擇。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將實踐活動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相結合,能夠加深小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幫助小學生豐富生活體驗,加深小學生的對思想道德觀念的認知。

在小學道德與法制教學中,教師要將教學的內容拓展到課外實踐,結合小學道德與法制每一節課的主題,設置相關的體驗、調查活動,讓小學生在切身參與中去感受、體驗教學內容,這樣他們纔會真正地明白這些知識的意義。例如,“這些是大家的”是“我們在公共場所”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佈置“校園公物小調查”活動,讓學生走訪校園,認識學校裏的公物,感受公物和“我”學習、生活之間的關係,並瞭解公物的使用情況,發現“愛護公物”的問題,產生對這一問題的關注。

通過這一實踐活動,教師在引導學生在尋找和思考中探索愛護公物的方式的過程中,達到了小學道德與法制教學的教學目標[3]。綜上所述,對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培養需要教師結合教學要求與小學生的基本特徵來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

基於新課標對小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要求與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從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式、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幾個方面入手,對小學生進行不同程度的生活化延伸教學,並及時進行實踐反饋,通過課程教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來強化小學生對思想道德和法律的理解,以此來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