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芳也,從黍從甘。

黍表穀物,甘表甜美。香,如同五穀之氣般甘甜芬芳。提起這個美妙的字眼,我們很快能聯想到花香、甜香、奶香、果香......無一不令人心之嚮往。

但若說到藥香,卻令不少人避之不及。平日裏喝中藥都得捏着鼻子灌下去,這“藥”哪裏來的香味兒呢?

因此,有不少初識白茶的人,會將白茶的藥香誤解成清苦的中藥味兒,留下不好的印象。今天,貝葉就來給大家揭開白茶“藥香”的真面目。

藥香≠濃郁的中藥味兒

藥香,一半是藥,一半是香。

許多人看到“藥”字,便直接給白茶判了死刑,認爲白茶和中藥一樣,又苦又澀。

難道所有的藥都是苦的嗎?其實不然,藥與香並不分家。不少藥材可製作香料,靜心凝神;有的還能入菜,藥食同源;

所以藥材的香,並非都是苦的,還有不少自帶甜香、清香、甘香。特別是一些上了年份的藥材,香氣一定是令人舒適的。

白茶的藥香便是如此,自帶一股清甜,這種香氣與滋味全然來自於內含物質歷經時間沉澱後的自然轉換。

故而,白茶的藥香,有中藥香氣中令人放鬆沉靜的舒適,卻無苦澀不適的味道,這大概便是白茶的魅力吧。

藥香來之不易

藥香迷人,自然來之不易。

白茶想要產生藥香,會受多種因素影響。我們先從源頭上摸索,樹種、產地、採摘、工藝等是基礎。

但產生藥香的關鍵還要靠後期的存儲轉化,因此會產生藥香的白茶必定有一定年份。至於多少年能出藥香,其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這與茶多酚的氧化程度、存放的環境以及茶葉本身的鮮嫩度都有一定關係。相對來說,粗老的原料可能轉化的稍微快一點,明顯一點。

像白毫銀針、白牡丹等採摘鮮嫩、等級高的白茶,轉化慢,一般也不會拿來長時間存放,不是說不可以,只是這樣做的人很少。因此採摘原料相對粗老的壽眉和貢眉,出現藥香的可能性會更大。

至於轉化時間,坊間雖流傳着“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說法,超過三年的白茶也可以稱爲老白茶。但是,三年的白茶就出藥香,難度頗大。根據個人經驗,我們最好以十年作爲衡量標準。

陳年白茶只有藥香?

白茶之藥香,如同茯磚之金花,成爲不少茶友衡量一款茶好壞的標準。但一款品質好的白茶,絕非只有一種香型。

新白茶中醇類化合物的含量較高,香氣以青草香、毫香、花香爲主。隨着存儲年份的增長,如三至八年,白茶中的碳氫化合物含量增加,出現棗香、糉葉香,苦澀與青草氣基本消失。若是存放十年以上的老白茶,陳香、棗香、荷葉香、藥香會依次展現。

所以只有陳年白茶會出現藥香,但絕非專屬。若是品質優秀、倉儲乾淨,往往會具有三種及以上的香氣。甚至連藥香都會在沖泡的過程中不斷髮生變化,結合其他香氣表現出不同的風味,讓啜飲的每一泡茶都充滿新的驚喜。

那溫暖醇厚而令人舒適的豐富層次感,與無窮的變化和驚喜,便是老白茶藥香的奧祕吧。

結 語

縷縷藥香,令人上頭。不是濃郁苦澀,令人回味安神,若問這藥香在哪裏?不如泡一盞年份白茶,一飲便知分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 En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