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极拳练习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个练习者都能说出一套自己的练拳方法,说的听起来很正确,但在实际地练习中可就不是那回事了,大部分人都存在一个通病,说是练的太极拳,而观其运动手法身法,已失去“太极”二字的本意,其形其神与“太极”二字越走越远,造成了错误地练法。

先不说太极拳暗含阴阳变化的内理含义,首先我们从练拳的外形手法身法上来看,在传统的太极拳手法身法运动规律上,每一式的升降开合,起落进退,无不是以圆,圆弧,或揉球抱球手法运动来完成动作的,具体以举例说明。

以杨式太极拳85式,第一式揽雀尾为例,在做揽雀尾左手往左前上方掤出时,此时注意,是左手“圆转”向左前上方掤出,而非左手以“斜线”的方式向左前上方掤出,这里的区别就在于是“圆转”而掤出,不是以“斜线”直出的,“圆转”而出则寓含了太极的阴阳变化,“斜线”掤出则什么也不是,在揽雀尾一式中,掤捋挤按无以不是以圆转,抱球画弧而动的。

再比如杨式85式中野马分鬃一式,其练法是两手随两腿交替前进的同时,左右手一上一下交替圆转画弧,而非简单地两手一上一下斜线直出。

以上列举的两个最简单容易理解的例子,旨在说明,练习太极拳外形动作上必须要有“太极”之意,手随身动,双手的平圆,立圆,画弧转球都是随身形的相应“圆转”而动的,所以,身有“太极”手才有“太极”,心有“太极”身才有太极,说白了,就是练习太极拳外形动作要有“圆之形”“球之形”,心中要有“圆之意”“球之意”才能有太极拳之功。

故此,练习太极拳除了遵循神不外驰,松静自然,柔缓自如的基本法则外,最为重要的是每一举一动都要有“圆转”而为的太极之势。

练习者可以留意观察下,经过改编后的杨氏24式,48式等,历经数年的演化后,练习者在练习中,还保留有多少画弧,圆转抱球的动作手法。已经把外形的“太极”之形简化淡化甚至没有了,就是传统的套路也已练得似是而非,更别说什么太极舞或太极操了。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如此练法,徒劳无功,又谈何会有太极功力可言。

练太极拳,外形动作上却少了画弧,抱球圆转之势,就已失去了太极拳的真意,期望练习者,再也不要这样练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