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戰國末期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關於荀子,最著名的就是他繼承、創新了孔子所創立的儒學,並把儒學發揚光大,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體系。那麼作爲儒家學派的繼承者和創新者,與儒學的創造者孔子相比如何?

有人認爲荀子在中國古代學識地位上佔有極重要地位,甚至超越了孔子;也有人認爲荀子纔是儒學的壯大者,大儒譚嗣同甚至認爲“秦漢以後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不是孔孟之教,而是荀學的觀點”,這些說法究竟是否正確?荀子形成的獨特思想體系又有哪些觀點?

七雄爭霸的戰國時期,齊國君主齊宣王修建學管,想要爲齊國物色優秀的人才,到齊宣王的兒子齊緡王繼位後,齊國國都學術風氣最活躍,是一個文學中心,各地學士都趨之若鶩,荀子也慕名而來,就是在這裏,他吸取了百家所長,經過糅合思考,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之後他去往各國輾轉,最終回到家中專心研究學問,寫出了著作《天論》《勸學》等。

他是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在繼承了儒家經典時又有所突破。他強烈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認爲應該肯定人的價值,他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強調人定勝天,重視人自身的作用。

在禮法和教育上,他主張“法制”和“禮制”齊頭並進,因爲他主張“人性本惡”,認爲治理國家不能單靠禮儀,還是要用法律來規範人的行爲舉止,通過教化改變本性惡。

跟孔子相同的是,荀子也認爲禮儀建設十分重要,他認爲禮儀在調節社會人物關係中至關重要。他宣揚儒家的王道思想,主張要以德服人,反對用強力壓制人,他還提出了著名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理論,把百姓比作水,君主比作爲船,警示君主要勤政愛民,不能荒淫無道,一定要禮法兼用,王霸並用,相輔相成,不能只是按照儒家“仁政”治理國家,雖然他的這種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上有了改變,受到過很多非議,但他也仍然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想融合了儒家和法家,不像儒家一樣只強調仁政,也不像法家一樣只重視法律嚴苛,而是把兩者融合,互相創新。他之後所編寫的著作都展現了他的思想,《荀子》這本書更是標誌着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批判總結前人思想,自成一派,在戰國時期的地位無人可及。

對他最大的爭議就是他死於何年,無法考證,《史記》明確記載公元前238年春申君死後,荀子家在蘭陵,因此說明他死於公元前238年前,據《蒼山縣誌》記載,他大約於公元前230年病逝,葬於蘭陵,但是當代著名思想史家侯外廬認爲“直到秦朝統一,荀子還在世”,因此死於何年無法得知。

荀子作爲儒學的創新者,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地總結和吸收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和發展,他將儒學批判改造,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系統,將傳統的儒學運用到社會生活之中,並逐步將儒學不斷延展,分化出衆多小支,是儒學的壯大者,但作爲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仍存在侷限性。孔子作爲儒學的創造者,依然屹立儒學巔峯。荀子和孔子相較,兩者各有千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