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卡脖子”技術需政策、資金與企業共同驅動

剛剛過去的週末發生了一件令國人頗爲痛惜的事,華爲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7日公開稱,由於美國對華爲的禁令將於今年9月15日起生效,華爲麒麟旗艦芯片將因無法繼續生產而“絕版”。

這緣於今年5月15日美國政府發佈的最新禁令:任何企業供貨含有美國技術的半導體產品給華爲,必須先取得美國政府的出口許可,緩衝期爲120天。替華爲高端芯片代工的臺積電隨即透露,受美國政府對華爲公司禁令影響,臺積電自5月15日起未再接受過任何來自華爲的訂單,並將在9月14日之後停止對華爲的供貨。

衆所周知,目前包括中芯國際在內的中國大陸半導體晶圓代工企業均不具備7納米、5納米的高端芯片製造能力,且芯片製程技術與國際領先水平相比還有不短的距離。而當前各主流手機品牌的旗艦機芯片都需要最新的製程,一旦美國發布相關禁令,立即被“卡脖子”。

事實上,華爲被美國“斷芯”只是美國製裁中國高科技行業的一個典型案例,近年美國爲維護其所謂的國家安全利益設立了出口管制條例,將華爲、海康威視科大訊飛、曠世科技、大華科技等中國高科技企業列入“實體清單”。這些企業短期或多或少都會因爲美國的制裁受到影響,畢竟底層技術掌握在對方手中。

如此違背全球化自由貿易的行徑着實讓人憤懣,不過在道義上譴責對方不遵守國際貿易原則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如何增強自身肌體,尤其是在集成電路等“卡脖子”領域取得突破,不再受制於人。

回顧過去,中國對高科技領域的投入和支持不可謂不大,也在一些領域有所突破,但從未遇到過如此緊迫的時刻,所以務必通過系統性的打法,令“卡脖子”技術儘可能地早些實現國產替代,讓中國企業不再受到“斷芯”之痛。

企業自身具備“突圍”意識及行動是技術進步的源頭。以華爲爲例,之所以接連被美國製裁,主要因爲華爲在5G通訊等技術領域全球領先,而這離不開華爲對技術提升的重視。2019年華爲研發投入1317億元,增幅達29.8%,遠超其他中國企業。即便在芯片領域,華爲設計的麒麟系列處理器歷經十餘年從落後變成世界領先,不過因爲芯片製造屬於重資產領域,早有國際分工,所以華爲不曾參與。

因爲“卡脖子”技術需要大規模的人力、物力投入,所以單憑企業的力量突破不易。此時,包括財政投入、稅費優惠等政策支持必不可少。其實,國家層面對突破“卡脖子”技術也相當重視,8月4日,國務院公開了《關於印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全文5000多字從財稅、投融資、研發、進出口、人才、知識產權、市場應用、國際合作等八方面,給予集成電路和軟件產業支持政策40條,力度空前之大。

與此同時,以市場化方式發動民間資本,特別是通過資本市場爲高科技企業直接融資,爲相關企業提供急需的資金,也至關重要。去年設立上交所科創板最重要的意圖,即在於此。從過去一年多的融資和交易情況來看,投資者對科創企業普遍高度認可,交投活躍,相關企業融資也非常順利。今年8月開始,創業板也正式落地註冊制改革,相信有更多的科技型企業能夠從資本市場直接獲得需要的資金,助力技術突破和企業發展。

應該說,當前對高科技怎麼重視都不爲過,但突破“卡脖子”領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企業自身有足夠的內在驅動力,再輔之以政策層面的大力支持和資本市場等融資渠道的完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