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間鬧矛盾了,怎麼辦?

教導孩子“小朋友之間要友愛”,估計是很多家長共同的教育方針。

但如果,男孩與女孩之間鬧了矛盾,又該怎麼辦?

“男孩不能欺負女孩!”“女孩是用來保護的!”

這或許是我們聽到的最多的聲音,但聲音的背後,卻隱隱藏着對小男孩的不友好……

01

記得有一次,兒子從幼兒園回來後,額頭上有一塊明顯的紅腫。這個時期的男孩子調皮得很,我也不是精神高度緊張的媽媽,就隨口問了他怎麼回事?

兒子說:他在玩小皮球的時候,思思突然想要搶他的皮球;他已經告訴了思思自己還沒玩好呢,思思不樂意就推了他一下,額頭不小心撞到牆上了。

末了,兒子說:“老師看到了,她批評了思思。老師還告訴我,我是男孩子,應該讓一讓女孩子,沒關係……”

“媽媽,爲什麼男孩子就一定要讓女孩子?”兒子揚起臉,語氣裏帶着一絲小委屈。

我有點心疼。我不反對老師要“男孩要謙讓女孩”的教育思想,但提起這個“思思”,這已經不是兒子第一次被這個小女孩搶玩具了。

思思是幼兒園裏的體格比較高的小女孩,個性比較傲嬌,經常不由分說在幼兒園裏搶小朋友的玩具,特別愛搶小男孩的玩具。有時候搶不到就直接推人。我有一次送兒子去幼兒園,就看見她把一個小男孩從椅子上擠下來,嘴裏叫囔着:“我媽媽說了,我是女孩子,女士優先。”

女士優先,是中國自古優良的傳統美德,可如若把美德進行道德綁架去教導孩子,似乎也失去了最初的意義。

或許有人說:真是小題大做,男孩子本來就應該紳士大度一點。

何爲“紳士”?百科對紳士的解釋是:彬彬有禮,待人謙和,尊重女性,舉止優雅的男士。

謙和不代表沒有原則,尊重也不意味着沒有底線。

“女孩是用來保護的!”拜託,別再給孩子灌輸這樣的教育思想了。

02

女孩子們天生力氣不如男孩子們,於是在社會分工上,對男孩子的期望會比女孩子高。

俗話常說:“女士優先、好男不跟女鬥”,都是在強調男孩子要謙讓着女孩子,謙讓是一種美德。

但是,讓的基礎,應該是平等和自願,而不是讓自己一無所有的。

友好的氣氛下的謙讓,可以讓小男孩體會到分享的樂趣,增進友誼,讓他學會分享和善良,那麼這種謙讓是收穫大於付出的,就像簡·博特在作品《未知》中說過:“幸福因與人分享而更加完美。”

然而,不由分說,一味叫男孩子謙讓女孩子,尤其是女孩子不講道理的情況下還被要求謙讓,這其實是在剝奪孩子的掌控權,進而剝奪他的安全感。

有一次在遊樂場裏,我看到有個五六歲的小男孩在玩滑滑梯。他剛剛在滑梯上面坐好,就有個比他小一些的小女孩爬了上去。女孩不要其他滑梯道,偏偏要擠佔小男孩的滑梯。這時,只見小女孩的奶奶走了過去,、對小男孩說:“哥哥好棒,讓妹妹先滑一下吧,反正你還沒準備好。”

小男孩明顯有些不願意,他張望了一下,卻沒有找到自己的家長,於是怯怯地讓開了。

而接下去,這個小女孩似乎粘上了這個小男孩,哥哥玩什麼,她也要玩什麼,並且一定要讓她先玩。只見小男孩正在玩搖搖馬,小女孩又跟了過去,她伸手就要拽小男孩,嘴裏還嘟囔着:“給我玩嘛!”

這一次,小女孩的奶奶也不勸了,就站在一旁,任由兩個孩子自己商量。小男孩的衣服被拽得緊緊的,男孩終於生氣了,手一揮,把小女孩不小心就一屁股摔坐在地上了。

“你這孩子怎麼打人呢?不給玩就能推人啊?哥哥壞,小寶不哭不哭……”

哭聲引得小男孩的媽媽終於從手機屏幕中抬起頭來,她二話沒說,先拉着男孩道歉,也不聽小男孩的爭辯。

小男孩委屈得簡直要哭出聲來,令人看着心疼。

在孩子兩歲以後,逐漸擁有自我意識,慢慢會喜歡對自己擁有的東西宣誓主權,以此來滿足自己的安全感。這也是爲什麼很難從一個兩歲小朋友手裏取下東西的原因。

如果家長希望男孩能夠與人分享自己的玩具,則需要慢慢過渡。比如:引導他玩另一個玩具;或者兩個人一起分享。如果孩子不願意,大人卻強迫他拿出來,這會使男孩子覺得自己的東西被“搶”走了,從而大哭甚至打人,進一步造成他們產生極度的不安全感。

03

《被忽視的孩子》中說道:一個人在童年遭受的情感忽視,會長期損害我們的自尊,情感和對生活的熱愛。

當一個小男孩被迫謙讓,本質上是剝奪了男孩子本來應該有的權利,這種剝奪感會讓他感到委屈、無助,如果這種情感忽視沒有及時得到引導,會使男孩子走上兩種極端。

第一種,變得怯弱。

大人總是教孩子,要排隊,要有禮貌。可是在遇到小女孩和小男孩的衝突的時候,又要求男孩子謙讓,且毫無理由必須執行。這種強制性思想灌輸,會讓男孩產生自我心理暗示:不讓女孩,自己就犯錯了;我不能和女孩子搶,不然我會成爲一個壞人……

這種方式表面上達到了暫時的平和,可是卻在小男孩心裏埋下了隱患。在以後的成長道路上,男孩什麼都不敢去跟女孩子爭,即便是明顯受到欺負,也認爲是合理的,不敢回家說。

這種孩子長大以後,面對無理的要求,不敢拒絕也不敢明確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只會把自己的真實想法隱藏起來;面對自己的權利被侵佔了,不敢說不敢去爭取,覺得爭取也沒用;甚至面對父母和朋友,不敢說出自己的心聲,被迫迎合別人的需求來獲得被需要的感覺,漸漸產生討好型人格。

第二種,則是產生了逆反情緒。

強迫男孩子謙讓女孩子,會使男孩子產生“憑什麼”的心理。這在二胎家庭中,常常以年齡爲理由要求大寶讓着二寶,也是一樣的道理。

父母、大人不應該以性別和年齡長幼來作爲謙讓的理由,而是要尊重孩子的意願,保護他的自我認同感。在教男孩子謙讓的同時,也要教女孩子尊重男孩子的意願。

在《少年說》裏有一幕,當大寶控訴爸爸老是不由分說地來教訓自己,卻縱容妹妹欺負自己的時候,爸爸卻說:“妹妹小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嗎?”

讓孩子陷入委屈和不公平的情緒中,孩子又怎麼會去踐行原本就懂的道理呢?

04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怎樣教育我們的男孩子去做一個既紳士又有原則的男孩呢?

第一,教男孩子樹立自己的原則。告訴他,男孩子女孩子都是平等的,當你不想謙讓的時候,協商找到更好的解決方式,比如,替女孩子找到更好的替代玩具。

遇到不合理的要求,堅定地維護自己的權益,大聲說出自己的原則,甚至向大人求助,勇於發聲。

爸爸媽媽要成爲男孩子堅強的後盾,面對不想讓出自己的物品的情況,給予他信任和安全感。

第二,不要強迫男孩子謙讓女孩子。讓的基礎應該是平等和自願的,強行的謙讓只會讓孩子覺得受到了剝奪。

當一個男孩子不肯讓出他的玩具,那是他的權利。爸爸媽媽們可以教導男孩子和女孩子一起拿出自己的玩具,一起玩耍,但不能強迫。

一個人只有一個玩具,兩個人卻有兩個玩具,讓孩子在共情和分享中體驗互相幫助的樂趣,收穫純真的友誼。

第三,適度幫助,不是無底線謙讓。當男孩子慢慢長大,家長需要讓男孩子知道,不影響自己的情況下,也能成長爲溫暖善良的孩子。

比如,看見女孩子推不動車車了,上去幫一把。開門的時候稍等一下,讓女孩子走前面。

最後,借網友的一句話:謙讓很重要,但比謙讓更重要的,是相互尊重和相互平等。(作者:連綿不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