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又出售內地項目了!”相信這幾年聽到這樣的消息早就見怪不怪了。但是對於李嘉誠的舉動還是牽動着大家敏感的神經,李嘉誠但凡有點動作,都會在市場上掀起波瀾。

這主要是,他曾經是房地產市場的風向標,他的一舉一動可以說代表着投資的方向。所以,也就不難理解了。可是現在李嘉誠依然是準確把握市場航向的李超人嗎?

客觀地說,不管怎樣,他的敏感性還是非常明顯的。李嘉誠曾經說過,“我做生意的原則,一方面是對於債務和貸款問題要非常小心,如履薄冰。另一方面,我在地產經營上步步爲營。如果地產價格太高,到老百姓買不起的時候經營就需要防範了,我不會冒險去賺最後一個銅板。”

這個是李嘉誠學會止盈的妙招,很多人聰明是聰明,可就毀在一個貪婪上,“不賺最後一個銅板”正是對這種止盈的活學活用,就是我們常說的適可而止,差不多得了。

這句話到現在對買房投資具有很好的借鑑意義,尤其是當房地產市場面臨着巨大變革的今天,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這個定位決定了房地產與以前的投資邏輯發生了改變,必須懂得這個道理,適可而止。

你說房地產不賺錢了嗎?當然不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我經常這麼說,說房地產變了不代表不行了,而是賺錢不易了,但比其他其他行業來似乎還是容易些,安全些。

這不,李嘉誠就是在不斷拋售房產,他遵循的就是這麼道理,適可而止。

在7月71億賣掉成都項目後,長實集團以及背後的李氏家族,因日前“甩賣”500億京滬項目,再度站在“風口浪尖”之上。近日,市場傳出長實集團欲出售北京、上海兩地項目之事,財新報道顯示,起初該筆交易主要“資產規模約200億元”,但長實集團有意將上述資產打包出售,一度引發市場廣泛關注,而上海此前已多次傳出相關傳聞。

對於李嘉誠的拋售,我們到底該怎麼理解?先說說他的行爲與市場的呼應吧。其實,我們在談一個行業時,應該站在更高更遠的角度,說市場變天不意味着市場不行了,有時候購房者應該理性看待,而在房地產大行業週期逐漸衰退的過程中有可能房價會有漲有跌,這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所以,大的宏觀趨勢其實李嘉誠已經告訴我們了,他的行動就是最好的例證。房地產黃金十年的結束,也標誌着過去那種躺着就能賺錢或者說買房就能賺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而曾經的首富李嘉誠很好地詮釋了他對房地產的理解,並不是說房地產不賺錢,而是看你有沒有必要賺這個錢。

顯然李嘉誠賺夠了。正是基於對大勢的把握,李嘉誠可以說及時止盈,不賺最後一個銅板。他說他就是一個商人,商人的首要目標是讓資本更安全,其次纔是增值更快。李嘉誠並非看衰中國經濟而選擇離開。他曾多次表示,他看好內地零售業,內地的消費市場也極其龐大。但中國的房地產虛火過旺,已經深陷調控之中。而且這種調控不會輕易放鬆。

哪怕是房地產行業,也不代表李嘉誠就完全放棄了。如果是對個人投資者而言,李嘉誠也曾給大家進行過勸告,如果市民可負擔自住,當然可以買房,但如果入市是炒樓則一定不好。看到了吧,意思是不適合投機炒房了。

如果你記性好的話,李嘉誠還說過一句話,他說他並不會放棄地產業務。也就是說,李嘉誠以後還得靠房地產喫飯。

其實說了這麼多,李嘉誠的判斷基本上與大勢相吻合,但我更關心的是,這麼多年他到底是靠什麼套路可以持續這麼久的,絕對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判斷問題。

李嘉誠自己都承認,他暴富的套路很簡單,那就是低價拿地,然後捂盤不賣,然後過些年靠倒手發財,不過很多人都是這麼幹的,只不過是李嘉誠做得更徹底而已。

成都的項目,你知道囤了多久嗎?16年前,長實集團以21.35億元總價拿下成都市城南新區商住地塊,成交樓面價1030元/平米,以此成爲當時成都乃至整個西部地區的總價“地王”,轟動一時。這麼多年,都沒有開發完,爲的就是捂地惜售。

低價拿地,久囤不開,外界稱這是李嘉誠的一貫策略。我認爲除了他的聰明,更多是他的膽識,而更與時代有關,他趕上了好時候。爲什麼現在不行了呢?時代變了,房地產也變了。市場不允許李嘉誠再那麼做,那麼做他也賺不了錢了。這就是李嘉誠的聰明之處,他開始拋售,不斷拋售。據統計,自2013年以來,李嘉誠累計拋售金額超過2000億元。

但據媒體報道,9月17日,長實集團企業事務部回覆稱,長實集團項目位置優越,吸引市場注意但並不代表其需要出售相關資產,而對於外界質疑有在內地“囤地”之嫌,長實集團回覆稱,“並不存在囤地之情況”。

至於是不是囤地,其實也不用解釋,事實就在那裏擺着呢。我只想說,過去囤地發大財,現在市場變了,或許你的回覆是對的,因爲你已經沒有了囤地的環境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