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有一種文化底蘊勝過營養價值的特色小喫叫“油茶”。 “恭城油茶”於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化遺產保護名錄。

“恭城油茶”製作不是泡茶,也不是燒水煮茶,而是打油茶。所謂“打油茶”,瑤族俚語“打”就是“舂”的意思。當地製作油茶,主要原料茶葉、生薑、蒜頭等需要放入容器裏舂碎,再放入茶水和食用油中一起燒開,有茶、有油又用手打,看來“打油茶”叫起來蠻貼切的。

傳統打油茶的要領是 “油多水開鍋要辣,揉搓旋轉手利麻”,即要多放一點油,水要完全煮開、火要跟得上,要用油茶杵對茶葉進行揉搓捶打,動作要快而麻利。恭城油茶色澤金黃、香氣濃郁、滋味醇厚,

恭城油茶是瑤族古老的飲食習俗,又是待客必不可少的食譜,具有消食健胃、驅溼避瘴之功效,野生桂北茶葉有着強身、健體、養生、祛病的藥用價值。據史料記載,“恭城油茶”始於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食用油等時,佐餐食品主要有炒米(米花)、炒花生米、排骨、紅薯、芋頭、玉米及各種“粑粑”等等。這些食品雖然很普通,但歷史文化淵源流長。

相傳,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沿途百官大獻殷勤,山珍海味無盡獻上,喫得乾隆茶飯不思,見食生厭,衆御廚頓時束手無策,恐慌不已,這時一位恭城籍的御廚忽然想起家鄉的油茶之功效,就趕緊制工具,做出了一碗恭城油茶奉上御前,乾隆喝後頓時口舌生津,胃口大開。歡喜之下,御賜恭城油茶爲“爽神湯”。恭城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桂北高寒地區,多數瑤民居住在潮溼山地、瘴氣濃厚的地方。油茶具有消食健胃、驅溼避瘴之功效,是當地瑤民長期飲用亦藥亦茶的飲品。據說,乾隆帝龍顏大悅御賜的“爽神湯”牌匾“在“千家洞”出現過,只是現在不知所蹤。

目前,恭城油茶文化與產業融合得到快速發展,建有“油茶小鎮”,集民族文化、風情展示、特色餐飲、旅遊休閒、養生度假爲一體。讓油茶成爲恭城瑤族自治縣一個展示非物質文化化遺產的重要窗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