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師表》是從年輕時期就喜愛的作品,不僅反覆讀誦,還臨寫趙孟的行書帖,許多句子可以琅琅上口,故而對於作者諸葛亮的敬佩是出於至誠的。一句話可以概括,本人絕不是“亮黑”。

隨着年齡的增長,在誦讀作品的過程中逐漸會有一些思考,對這部著述於近兩千年前的名作有了自己的一些分析和理解。

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裏說:“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諸葛亮此表也是以“陳情”爲主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他要表達的中心目的,行文甚或有抒情色彩,故千百年來感人至深。陸游曾詩讚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的《正氣歌》亦云:“或爲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如此來看,儘管作者是個好在樹上挑蟲的長嘴鳥,也似乎沒有什麼可以下嘴的理由和空間。但是,像諸葛亮這樣的智者千慮,終有一失;像作者這樣的愚者千慮,也終有一得,這也是作者斗膽發此小文的信心基礎。

作者的考慮是,從諸葛亮的角度來說,上表皇帝,要表明北伐的必要性和自己親自率軍出征的赤膽忠心,事實上這部分他寫得無可挑剔。但我們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文章固然好得呱呱叫,只是“八字”的一撇,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這不是詩歌或散文,而是一篇有勸諫用意的公文,是要達到一定訴求的。就是說,皇帝看了這個表,是不是很受用很受啓發,能不能愉快地接受您的諫議,體會到您披肝瀝膽的忠心,是“八”字的一捺。

作者細讀文章多遍,有一個不太樂觀的判斷,後主劉禪接到丞相諸葛亮的《出師表》,讀完是會覺得很不舒服,很不痛快的,爲什麼這麼說,這需要從三個方面來闡釋:

01一、提到先帝劉備的次數太多了,似乎在用爹壓兒子?

首先需要給大家釐清一個事實,後主劉禪闇弱不假,但絕不像某些文學作品裏描述的那樣是個傻子,要是真傻,諸葛亮也沒有必要點燈熬油地寫這個《出師表》,反正他也看不懂,有什麼話當面直說就是了。正史裏的劉禪智力是正常的,至少也是個中人之資,比曹丕和孫權那樣的人精當然是差點,但智商還是夠用的。要不先帝劉備也不好意思誇讚他“氣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 諸葛亮也曾經讚揚後主“天資仁敏,愛德下士”,敢用一個“敏”字,也能說明,劉禪不是庸愚者輩。

進入正題。文章一開始就先把劉備抬了出來——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這開始部分對於劉禪來說,就有點硌得慌,他讀後的直覺是,江山是爹打的,這些臣下也都是爹留下的,他們也都是看在爹的面子上才保衛他這個皇二代的,那他這個皇帝當得是不是有些無德無能呢?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話雖然說得委婉,但是很不中聽,什麼都是爹好兒子不好,“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塞忠諫之路”,不是就直接說到“陛下”的臉上了嗎?

接下來舉了朝中的幾個人,郭攸之、費禕、董允等,都是“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的,還有一位將軍向寵,也是“先帝稱之曰‘能’”的,似乎是不提“先帝”不說話,後文中也還在不斷地提及,如:“以傷先帝之明”、“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以告先帝之靈”、“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漢昭烈帝劉備)

諸葛亮寫《出師表》那年,先帝已經死了四年了,劉禪是207年出生的,到227年,也已經整整20歲,是血氣方剛,揮斥方遒的年紀,更是逆反心最強,最聽不進老人言的時期。可以想像一篇文章裏有半篇在講他的父親是如何了得,而對於他的能力卻隻字不提,這個年輕人必然會覺得有點委屈甚至憤怒吧?

02二、老臣的語氣由始至終,是否有倚老賣老之嫌?

從通篇文章來看,諸葛亮的語句中確實有父輩的口氣在,當然在劉禪的面前,已經46歲的他有父輩的資格。223年春,先主病重,召諸葛亮到成都交代後事,劉備當時的話說得有些蹊蹺,他說諸葛亮的才能十倍於曹丕,安邦定國,一定可成大事。接下來的話卻讓諸葛亮聽得毛骨悚然,繼而淚下如雨。劉備說: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你就輔助他;如果他實在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邊哭邊表明自己的態度:“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到死爲止!”劉備似乎就是要等這句話,然後交代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事實上,劉禪還算是個聽話的兒子,在諸葛亮的面前一直恭謹如晚輩,但這是他的事,是他的姿態。作爲諸葛亮,畢竟有君臣之份,內外之別,自己不可以真以父輩的角色出現,並像教訓兒子一樣說話。

連爹的話也聽不進去是人之常情,是大多數兒子的表現,何況一個“亞父”呢?

除了前文中提到的“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接下來又有——

“宮中府中,俱爲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爲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宜”與“不宜”,直說就是你應當這樣,不應當那樣。劉禪會不會認爲,所有事情都是你定的規矩,“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可我也是二十出頭的漢子了,大蜀天子,想鍛鍊一下自己處理事務的能力,做點小主就那麼難嗎?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一段,劉禪從小聽他父親說過應該有幾百遍了吧,這裏再強調一次老臣與先帝的關係,尤其是最後一句“遂許先帝以驅馳”,事實倒是事實,只是會有歧義,如果不是先帝的遺德,我何苦輔佐你這樣的一個無知小子,我回到南陽草廬裏當我的快活神仙不好嗎?

03三、畢竟是君君臣臣,諸葛亮是否應該以臣子身份表表忠心?

也許是關心則亂,我們完全可以理解諸葛亮的一片赤誠之心,但是劉禪最想聽到的,是你作爲臣下,向他這個新皇帝表達你的忠心,但是可惜沒有。找來找去,只找到一句——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說完了北伐中原的必要,終於提到了“忠陛下”三字,但在此之前,依然有“報先帝”那樣的一個大帽子。就像是給劉禪喫了一個甜棗,但劉禪卻被“先帝”這個大棗核給噎住了。

接下來,“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依然是諄諄教導。

文章給劉禪講完大道理就收了,依不才作者的理解,劉禪會認爲是給他的身上多綁了幾道繩子,一句寬心的話也沒有。哪怕就鼓勵我幾句也不難吧?比如說我也是可以造就的,是有治理蜀國的才能的,我也會很欣慰。表明你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過去全是爲先帝,而現在全都是爲了我,這樣會讓人愉快地接受你的觀點。至少也不會讓我覺得,你這篇表簡直就是追悼先帝的誄文,那將置我這個皇帝的臉面於何地?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這是諸葛亮的結句,常規“表”的結尾會有“臣某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之類的話,表明一種謙恭的態度,諸葛亮何以不說,也不難猜度。

文章分析完了,再說點諸葛亮逝世之後的事,當時後主素服發哀三日,安漢將軍李邈卻把諸葛亮的離世看成是蜀漢的幸事,上書曰:

“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歿,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爲慶。”

此據《華陽國志卷十》,這是出現在劉禪耳朵邊上的“雜音”,這些雜音因何而來,需要深思。後來劉禪果斷誅殺李邈並禁止任何人誹謗非議諸葛亮,後人評價劉禪做得很智慧。到這裏不由得說聲僥倖,幸虧筆者身在現代,否則難免要攤上非議諸葛亮的棍子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後漢書》、《華陽國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