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美麗人生》從1997年上映至今,超過102萬人在豆瓣評分,9.5分,成爲TOP6的豆瓣影片。

這部影片是由意大利羅伯託·貝尼尼自導自演完成的。美麗人生,這四個字靈感來自利昂·托洛茨基說所的話:無論如何,人生是美麗的。一個人得知自己即將死去,勸解妻子時說的。

影片講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場突破世俗約束的愛情故事。

猶太青年圭多(羅伯託·貝尼尼 飾)愛上了女教師多拉(尼可萊塔·布拉斯基 飾),愛情的荷爾蒙,圭多一次次創造機會,最終贏得了愛情和孩子喬舒亞。

在猶太人處於人人鄙視的社會大環境下,圭多隻能幹着服務員的工作,常常朝不保夕。

可是,他聰明。比得過身份高貴的軍醫官,猜字謎總是贏。

他勇敢。初遇多拉,因爲愛慕直接說出了那句:早上好,公主。

他善良。多拉被咬了,二話不說,直接上嘴吸毒,生怕別人中毒死去。

他樂觀。馬被反猶太人減去毛,畫上恐怖圖案,塗成一身綠,家裏人還擔心,他一句沒事,大而化之,完全不放心上。

在這部分的愛情甜蜜裏,圭多的樂觀幽默才能一直在逗樂着我,也爲第二部分的眼淚奠定了基礎。

第二個部分是,瘦巴巴的父親用樂觀爲孩子搭起了一道防護牆,遊戲了死亡恐怖。

因爲猶太身份,一家人被關進納粹集中營,爲了讓兒子不害怕這裏,用骨子裏的樂觀意念支撐着和兒子玩遊戲,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這部分真是賺足了我們的眼淚。

剛進入集中營,住的地方,滿眼望過去,全是三層大通鋪,滿滿當當地全是人,很是壓抑。

因爲害怕兒子受驚哭,圭多和兒子說起了遊戲,第一名的獎品是一輛真正的坦克。

爲了讓兒子相信,他拼了所有的“膽氣”站在軍官面前,什麼都聽不懂,卻硬生生地講生死制度翻譯成了遊戲規則,不能喊餓,不能哭,不能亂跑,兒子信了,自己卻嚇攤了。

那一刻,孩子那雙充滿求知慾的眼睛,讓人不禁心酸,卻也想給這位瘦巴巴的父親一個大大的贊。

生活裏的無能爲力,成年的我們可以理解和接受,但是一個五歲的孩子卻不能。

孩子的耐性總是有限的,吵鬧結束,想回家還是發生了。

孩子吵鬧時,我見過有的父母直接就在大街上開罵和開打,然後就是遍地哭罵聲。

兒子不想要坦克了,圭多沒有打罵,而是積極引誘着他繼續。強調兒子游戲等級就差一點點就是第一了,要是再堅持一下就可以了。

還順勢假裝捲鋪蓋一起回家,走出門,站在大雨裏,兒子又一次相信了父親,留了下來。

這裏面考驗了一個父親的“演技”,一個父親的另類“樂觀幽默”。

最後的“升級表演”就是兒子躲在鐵櫃子裏,自己被人押着去執行槍決,前一秒臨死掙扎,看到鐵櫃子後,立馬抬左腳、抬右腳,像個小丑似的,一邊表演,一邊回頭看向兒子。

熟悉的表演,逗得兒子笑了,那一刻,他哪裏知道那是父親最後的一眼。

最後納粹集中營被攻陷,兒子看見了真正的坦克,見證了遊戲的成真,也躲過了那些慘無人道的摧殘。

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因爲圭多的遊戲,兒子的心理沒有受到影響,相信他以後的人生也會充滿陽光。

圭多真的不是一個物質豐富的人,按照現代人的話來說,沒人沒錢。可是,他的樂觀主義卻是最寶貴,也是值得爲人父母所學習的。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卡內曼說過一句話:如果你能送給兒女一項能力,請認真考慮樂觀主義。

樂觀主義,不是什麼都不做,一天到晚地異想天開。它是需要在前進的道路上,面對困境和苦難,敢於直面,勇於繼續。

圭多的“演技”來自內心最深處的樂觀,也許我們不會“演戲”,但在心裏要保有一份樂觀,給自己,也給孩子。

相關文章